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任职时所作。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词人几年前在扬州所建的平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感慨。全词通篇文字鲜明生动,情感豁达温愉,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调疏宕豪迈,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平山(4)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5),手种堂前垂柳(6),别来(7)几度春风。
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烟雨茫茫。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后又过了几个春光。
文章太守(8),挥毫万字(9),一饮千钟(10)。行乐直须(11)年少,尊(12)前看取衰翁(13)。
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一饮千杯很豪爽。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已白发苍苍。
(1)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又名“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2)刘仲原甫:当指刘敞。庆历进士,曾官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是欧阳修的年辈稍晚的朋友。
(3)维扬:扬州的别称。
(4)平山:即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修建,后成为扬州名胜。
(5)山色有无中:此处借用王维《江汉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句意。
(6)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
(7)别来:分别以来。当时作者离开扬州大约八年。
(8)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一说“文章太守”是作者用以指刘敞。太守,汉代官名,即宋代的知州。
(9)挥毫万字: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
(10)千钟:饮酒千杯。钟:古代酒器。
(11)直须:就该,正应当。
(12)尊:通“樽”,酒杯。
(13)衰翁:词人自称。当时作者五十岁。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知州,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江苏南京)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任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写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髙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仪父《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江汉临泛》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无形之中却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拨动人的心弦,涤荡人的心灵。这是跟他在一开头时定下的基调分不开的。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这首词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从被送者写到送者,层层转折,一气呵成,不落一般酬赠之作的窠臼,历来受到词评家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