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盱眙

常建 〔唐代〕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泊舟盱眙》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诗词之一。本诗写羁旅思乡之情,联系其他类似的诗,霜、潮、月、雁都是此类诗中典型的意象,夜潮侵岸,候馆听鸡鸣说明作者思念家乡,难以入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淮水(2)(3)霜降(4)夕流清。

客船停靠在淮河边上,夜里落霜流水澄明。

夜久(5)侵岸(6),天寒月近城(7)

半夜潮涨及两岸,天气寒冷明月临城。

平沙(8)(9)雁宿,候馆(10)听鸡鸣。

船依平沙与雁一同歇宿,旅馆鸡啼船儿又要早行。

乡国(11)云霄外(12)谁堪(13)羁旅情(14)

故乡远在云霄之外,谁能忍受旅途的离别之情?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淮水:即淮河。源于河南,东流经安徽,在江苏分别注入黄河和长江。

(3)次:旁边。

(4)霜降:节气名,旧历九月末,黄河流域初降霜,天渐冷。

(5)夜久:夜深。

(6)侵岸:拍岸。

(7)月近城:秋夜晴空月色格外清朗,让人感觉如挂在城头之上。

(8)平沙:广漠的沙滩。

(9)依:靠,靠近。

(10)候馆: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

(11)乡国:故乡。

(12)云霄外:云汉之外,极言遥远。

(13)谁堪:谁能忍受。

(14)羁旅情:指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终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作者编次以常建为首,对其“高才而无贵仕”“沦于一尉”,深为叹惋。据此,常建在天宝十二载前,曾任县尉,但具体何时何地任尉均未确言。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常建“大历中授盱眙尉”,时间不对,《泊舟盱眙》也与任县尉无关。从诗的内容来看,并非作于任所,大约是任职以前旅经盱眙时所作。

文学赏析

《泊舟盱眙》这首诗写秋夜泊舟盱眙淮水边,触景思乡。前三联写淮水边月夜所见景物,尾联兴发羁旅之情。

首联交代了夜泊的地点,写诗人泊舟淮水边,临时夜宿。时当深秋霜降时节,天寒水清,所以诗人俯视夕暮时分船下的溪流既清澈又清冷,水面透出一股寒意。颔联写诗人夜久不眠,一是因为“潮侵”,淮水夜间涨潮,漫涌的潮水拍打着两岸,发出潮涌侵岸的喧嚣,使得诗人难以入睡。二是因为“天寒”,深秋夜寒阴冷,使得露天船舱内四面透风,寒气袭人,也让诗人难以安眠。“月近城”,则是诗人夜久难眠,就从船舱遥望盱眙城,但见凄清的秋月渐渐向西转移,偏垂低下,靠近了盱眙城楼,更显出孤城冷月的凄清。诗中写了江潮、明月、城郭,月夜江景凄清,幽美如画。

颈联以“雁宿”“鸡鸣”的意象,表现出一个从深夜至拂晓的漫长时间的跨度,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前句写诗人所望淮水两岸近景,只见平旷的沙滩上有散落的大雁夜宿,而自己正是依靠着大雁也露宿淮水岸边,度过漫长的寒夜。诗人借“雁宿”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凄冷,感觉自己的羁旅之情与大雁漂泊迁徙之情颇为相似,人雁映衬,更觉感伤。后句写诗人所闻远处的鸡鸣,拂晓时分,诗人听到了从盱眙城驿馆传来的雄鸡报晓的鸡鸣,寒夜煎熬度过,孤舟漂泊又将重新早早启程,驶向遥远的不知止境的人生逆旅,更添几分惆怅。尾联描写诗人回首遥望故乡的方向,而故乡远在缥缈云霄之外,孤舟将载着自己驶向离故乡越来越远的地方,禁不住感叹谁能承受这种羁旅漂泊的痛楚之情。末句用反问句式,悲痛难忍之情溢于言表。

《泊舟盱眙》全诗白描勾勒,写景清远,景中蕴情,层层深入,直至逼出最后一句痛楚的感叹,在抒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感喟和回味。

作者简介

常建

常建

唐代诗人

常建(708—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有《常建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