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长安

常建 〔唐代〕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落第长安》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回答旁人将有的关于为何不回家的疑问;二、三两句写诗人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诗人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结句写诗人决心客居求静、闭门苦读。全诗形象地记述了一个落第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立意独特,诗情高亢。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家园好在(1)(2)(3)(4)明时(5)失路(6)人。

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

恐逢故里莺花(7)(8)向长安度一春。

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注释

(1)好在:依旧。

(2)尚:常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中表示让步,以便引起下文,在此是“仍”、“还”的意思。

(3)秦:这里代指长安。

(4)耻:此处是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

(5)明时:指政治清明之时。

(6)失路:指落第不得志,仕途不得意之人。

(7)笑:嘲笑。一说为花开的意思。

(8)且:姑且,暂且。

创作背景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社会重视,也最难考,一百人中只取一二名,所以当时人把考中进士比作“登龙门”。《唐诗纪事》说:“开元中,进士唱尚书省,落第者至省门散去。”常建是开元十五年(727年)的进士,《落第长安》这首诗是常建记载进士及第前的一次考试而作。

拼音版

luòchángān

jiāyuánhǎozàishàngliúqínchǐzuòmíngshíshīrén

kǒngféngyīnghuāxiàoqiěxiàngchángānchūn

作者简介

常建

常建

唐代诗人

常建(708—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有《常建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