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宋代〕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分别从马和鹰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并描绘了优美风景,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青盖(2)前头点皂旗(3)黄茅冈(4)出长围(5)

青色车篷前头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下布列了合围士兵,摆开了狩猎长阵。

弄风(6)(7)跑空(8)立,趁兔(9)苍鹰掠地(10)飞。

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11),归来红叶满征衣(12)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圣明(13)若用西凉簿(14)白羽(15)犹能效一挥。

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注释

(1)常山:位于今诸城市南二十里,山不高大,但颇著名。其山顶有神祠,是古人遇干旱祈雨祭神的地方,常称“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

(2)青盖:青色的车蓬。

(3)皂旗: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养马之官,其衣为皂色,故称。

(4)黄茅冈:位于常山东南的平冈名。其冈黄草遍野,故称黄茅冈。

(5)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6)弄风:指马奔鼓起阵阵劲风。

(7)骄:指奔马的雄健英姿。

(8)跑空:烈马跑貌,形容马蹄蹬脚刨地之状。

(9)趁兔:追逐野兔。

(10)掠地:拂过地面,擦着地皮,形容快速。

(11)翠巘:苍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两截的山。

(12)征衣:泛指军服。

(13)圣明:一作“圣朝”,指皇帝或朝廷。

(14)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15)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创作背景

《祭常山回小猎》这首诗是作者于熙宁八年(1075年)作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此诗便是此时豪兴遄飞、挥毫写就的。

拼音版

chángshānhuíxiǎoliè

qīnggàiqiántóudiǎnzàohuángmáogāngxiàchūchángwéi

nòngfēngjiāopǎokōngchèncāngyīnglüèfēi

huíwàngbáiyúnshēngcuìyǎnguīláihóngmǎnzhēng

shèngmíngruòyòng西liáng簿báiyóunéngxiàohuī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