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歌咏浓艳而又凄冷的晚秋池荷,并以荷喻己,寄托自己怀才而不为世用的身世遭遇。全诗以简练而精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芙蓉花的美丽和诗人对美人的赞颂,使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意深邃,平仄和谐,虚实相间,意境优美。
刺茎(2)澹荡(3)碧,花片参差红。
长有小刺的花茎随着水波荡漾而摆动,呈现着一片碧绿色,花瓣多姿,红色参差交错。
吴歌(4)秋水冷,湘庙(5)夜云空。
夜晚的吴歌阵阵传来,秋水一片清冷,湘庙在夜空中的云彩下,空空荡荡。
浓艳(6)香露里,美人(7)清镜(8)中。
芙蓉馨香浓郁,飘散四处,花映入水里,倒影婆娑,姿态更显优美,香气也像溶于水中。
南楼(9)未归客(10),一夕练塘(11)东。
在练塘东这里竟然整整地消磨了一个晚上,不觉得时光过得如此之快!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刺茎:带刺的茎。
(3)澹荡:荡漾。
(4)吴歌:吴声歌曲中多有咏唱荷花之作。
(5)湘庙:即湘妃庙。湘妃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均嫁给舜。后舜南巡时死于路上,二女闻讯痛哭前往,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无数斑点,后世斑竹因此而得名。二女痛哭过后投身与湘江,自溺而死。后人为纪念她们而立庙。
(6)浓艳:指荷花。
(7)美人:喻指荷花。
(8)清镜:指澄静的荷塘水。
(9)南楼:为思念故人未归之典。典出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云:“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即十五日)夕。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来)。”
(10)未归客:作者自称。
(11)练塘:地名,即练湖,在江苏丹阳县西北。
诗人咏物,表现为对物的审美观照,乃是心灵与物象沟通的产物。因而咏物之作既要曲尽物象妙处,又不可拘泥于物象,即所谓“不即不离”。这里关键在于捕捉物我感通的契合点。大中十四年(860),温庭筠在襄阳任巡官,不久失意东归。途时,病交侵,修愁殊甚,面对那浓艳而又凄冷的晚秋池诗人似乎从对象中看到了自己,遂发为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