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唐代〕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写景诗。本诗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表明自己不得朝廷重用的愁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日暖泥融(1)雪半消,行人(2)芳草马声骄。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九华山(3)路云遮寺,清弋江(4)村柳拂桥。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君意如鸿高的的(5),我心悬旆(6)正摇摇。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7)逢春一寂寥。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

(1)泥融:泥泞。

(2)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3)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4)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5)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6)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7)故国:故乡,指长安。

创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拼音版

xuānzhōusòngpéitǎnpànguānwǎngshūzhōushíguānguījīng

nuǎnróngxuěbànxiāoxíngrénfāngcǎoshēngjiāo

jiǔhuáshānyúnzhēqīngjiāngcūnliǔqiáo

jūnhóng鸿gāoxīnxuánpèizhèngyáoyáo

tóngláitóngguīguóféngchūnliáo

作者简介

杜牧

杜牧

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