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

李贺 〔唐代〕 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上之回》是唐代诗人李贺借用汉乐府《铙歌》曲题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对乐府旧题赋予了新意,借汉武帝刘彻巡行回中(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歌颂西汉王朝战败匈奴奴隶主的骚扰、巩固国家统一的功绩来歌颂中唐时期对藩镇割据的平叛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宣传了维护统一的思想,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期望。全诗格调明快,笔力雄健,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上之回(1)大旗喜(2)。悬红云(3)挞凤尾(4)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剑匣破(5)舞蛟龙(6)蚩尤(7)死,鼓逢逢(8)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天高庆雷(9)堕地(10)地无惊烟海千里(11)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注释

(1)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

(2)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3)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

(4)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5)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

(6)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7)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

(8)逢逢:鼓声。

(9)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10)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11)地无惊烟海千里:这句谓中国大地战争平息,四海之内处处安宁。惊烟:报警的烽火。海:海内,指全国。

创作背景

《上之回》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元和年间,对藩镇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元和元年平定反叛的刘辟,元和二年剿灭镇海节度使李锜。这些对藩镇战争的胜利、对人民是个鼓舞,使元和年间出现史家所说的“中兴”现象。李贺从这些胜利中受到鼓舞,所以写了这首颂诗。

拼音版

shàngzhīhuí

shàngzhīhuíxuánhóngyúnfèngwěi

jiànxiájiāolóngchīyóupéngpéng

tiāngāoqìngléiduòjīngyānhǎiqiān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诗鬼)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全唐诗》存诗5卷。有《昌谷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