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出郭》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于战后信步出城,见城外的景物转眼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颔联写军队已经撤走,留下废弃的营垒,进一步从侧面来写战争造成的破坏;颈联写城头上悲凉的角声时时鸣起,江面上漂着片片白帆;尾联写诗人之感慨:没想到当年吴王宫殿变成废墟事,又在旧地重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遭受战乱的百姓的真切同情和对不义战争的强烈谴责,语调沉郁,且以虚写实,有无限的题外之意。
俯仰(3)兴亡异,青山落照中。
顷刻之间,一切都已改变,而只有夕阳斜照的青山依旧。
民归邻树在,兵去垒(4)烟空。
姓躲避战乱回到家中,见到的只有邻家的树木;战争结束,兵垒中虚无一人,没有一缕炊烟。
城角(5)犹悲奏,江帆始远通。
城楼上隐隐传来凄楚的号角声,那水天相连的江面,飘动着几片孤帆。
昔年荆棘(6)露,又满阖闾宫(7)。
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城池毁灭,当年昊王阖闾的宫阙成为废墟的情景,不想又重现于今日。
(1)兵:战争,指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克平江,执吴王张士诚。
(2)郭:本指外城,泛指城市。
(3)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4)垒:营垒,军用堡寨。
(5)角:军中号角。
(6)荆棘:《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行成,夫差将许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子胥垂泪曰:“以曲作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殿生荆棘。”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伍被谏淮南王日:“臣闻子胥谏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剌露沾衣也。
(7)阖闾宫:诗中代指张士诚之宫。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被越王勾践打败重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曾打败越国,因而骄矜自大,后为越所灭。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于江浙一带建立政权,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地政权被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常遇春等摧毁,张士诚被装进囚笼押解建康,几天后在囚室中自缢死。之后,高启作《兵后出郭》此诗,怀古伤今。
《兵后出郭》此诗写于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方之交战后,是诗人在城外的见闻。诗人以悲愤的心情,深沉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首两句,劈空而出,领起全诗。虽未直接写战争,但却让人领略到战争极为惨烈。颔联进一步从侧面来写战争造成的破坏。诗仍未花过多的笔墨写战争的破坏,但通过还乡的人,自可领略当时避难离乡抛井的惨状。颈联写城楼上隐隐传来凄楚的号角声。这二句表明了战争刚刚结束。一个“犹”字,一个“始”字,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渴望太平的心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地慨叹“昔年荆棘露,又满阖闾宫”,怀古伤今之意尽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士诚之所以重演阖闾、夫差的历史悲剧,是因为他重蹈夫差抗拒伍子胥劝谏的覆辙。因此,这两句诗渲泄了诗人沉痛的心情。
此诗的妙处,在于以虚写实,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在短短的八句诗中,不仅有诗人对遭受战乱的百姓的真切同情,更有作者对不义战争的强烈谴责。此诗无一字直接写战争,但却又句句扣住战争、处处有战争的阴影沉重地压坠着,让人从景物中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反映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反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