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上片展示了两幅场景:一是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客里思家;一是在落红处处的黄昏小院,家人忆我。下片抒发思家之情。末句宕开写景,于斜月角声之旷寂中蕴含无限悲凉。全词写得婉转曲折,情感真挚。
春事阑珊(2)芳草歇(3)。客里(4)风光,又过清明节(5)。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6)处处闻啼鴂(7)。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8)江山分楚越(9)。目断(10)魂销(11),应是音尘绝(12)。梦破(13)五更心欲折(14)。角声吹落梅花(15)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1)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阑珊:衰败、将尽之意。
(3)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4)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5)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6)落红:落花。
(7)啼鴂: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8)咫尺:形容距离近。
(9)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10)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11)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12)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13)梦破:梦醒。
(14)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15)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