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湾别业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薄云晴日烂烘春,高柳清风便可人。

一饱本无华屋念,百年今见老农身。

童童翠盖桑初合,滟滟苍波麦已匀。

便与溪塘作盟约,不应重遣濯缨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后湾别业》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别业况景的描写,抒写了诗人隐居时恬适安乐的心情。全诗属对工稳,音律谐合,读来自然流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薄云晴日(3)(4)春,高柳清风便可人(5)

白云飘拂,丽日和煦,春光明艳,绿柳垂丝,和风徐徐,更让人舒适满意。

一饱本无华屋(6)念,百年(7)今见老农(8)身。

有个温饱也不求华美的住宅了,一生简朴的老农生活正符合自己的愿望。

童童(9)翠盖桑初合(11)滟滟(12)苍波(13)麦已匀。

桑树叶子刚长大可以成荫了,麦苗长高了,麦田弥望,像沧海一般。

便与溪塘(14)作盟约,不应重遣(15)(16)缨尘(17)

于是和河湖约好,绝不让它们洗第二次缨尘(决心不再做官)。

注释

(1)后湾:地名,在昆阳(今河南叶县)。

(2)别业:本宅之外另置的田园。

(3)烂:明亮。

(4)烘:本义是“烧”“烤“,这里引申为“温暖”。

(5)可人:让人舒适满意。

(6)华屋:华美的住宅。

(7)百年:一生。

(8)老农:作者自指。

(9)童童:树荫下垂的样子。

(10)翠盏:绿色的车盖,这里形容树荫。

(11)桑初合:桑树叶子刚长大可以成荫了。

(12)滟滟:水光摇涌的样了。

(13)苍波:青苍色的波澜。这句是说麦苗长高了,麦田弥望,像沧海一般。

(14)溪塘:河、池。

(15)重遣:再叫,再使。

(16)濯:冼。

(17)缨尘:帽带上的尘土,指官场上的污浊。缨,帽子上的丝绳。

创作背景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移居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后湾买田置宅,而后过着隐居生活。《后湾别业》该诗便是在这期间所作。

文学赏析

首联写别业景况。白云飘拂,丽日和煦,春光明艳,绿柳垂丝,生活在如此环境中,诗人心情十分愉快。该联,一写天,“薄云晴日”;一写地,“高柳清风”。写天,突出气候之宜人;写地,表现景色之秀美。景中已见诗人心境之愉悦,再用“便可人”强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此地此景的不可自已的欢喜。

颔联写诗人心愿。诗人由眼前景象想到自己本来就清心寡欲的初衷,如今食求一饱,居处简朴的农家生活正适合自己的愿望。“一饱”,表现了诗人所求之低;“本无”,反映了诗人“此生只合田间老”的淡泊的胸怀。诗人几经转徙,在后湾别业暂时定居,饱经丧乱的心,得到了和平而宁静的大自然的抚慰,因而心满意足,更无所求。

颈联写别业丰收在望之景。该联,一句写桑树茂盛,有桑即有衣;一句写麦浪翻涌,有麦则有食。丰收在望,衣食有着,选此二景来写,足见生当战乱年月,饱受寒饿之苦的诗人心中所想所念。“一切景语皆情语”,桑荫麦浪,折射出诗人关注农桑,心系民生的殷殷深情。该联又与颔联的“老农身”相承相应。一个“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躬耕乡间,植桑种麦的农夫形象跃然而出。

尾联写诗人志趣。置身于此景此况,诗人情由中发,马上就与河湖相约:“不应重遣濯缨尘”:诗人决意再也不用河湖之水来濯洗缨尘了,因为诗人决定不再出仕当官了。该联诗人以“缨尘”,表现了官场的污浊;而以与河湖相约,再不让它们重濯缨尘的决绝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深恶痛绝和绝意仕进,愿意长在林泉的志趣。在诗里,“薄云晴日”“高柳清风”“童童翠盖”“滟滟苍波”表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惬意,这就与以“缨尘”所代表的官场的嚣尘脏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了诗人隐逸的情思。

《后湾别业》全诗层次分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无论写自然风景,写生活态度,写丰收在望,写思想志趣,都紧紧围绕对后湾别业的热爱落笔,充溢着快乐安逸的情调。但是一个曾经立志“归来明堂见天子,黄金横带冠峨峨”的人,而今却决心弃绝仕进,从决绝的语气中,似乎也流露出了一丝失意无奈,流露出了一些淡淡的辛酸。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