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欧阳修 〔宋代〕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修既治滁之明年(1),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2),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3);下则幽谷,窈然(4)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5)而仰出。俯仰(6)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于五代(7)干戈(8)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9)师破李景(10)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11),升高以望清流之关(12),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13)(14)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15)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16)。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17)尽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18)、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19)亩衣食,以乐生送死(20)。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21)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2),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23)风霜冰雪,刻露清秀(24),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25)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26)之事也。遂书以(27)其亭焉。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1)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2)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3)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4)窈然:深幽的样子。

(5)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6)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7)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8)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9)周:指五代时后周。

(10)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11)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12)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13)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14)及:等到。

(15)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16)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

(17)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18)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19)畎:田地。

(20)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

(21)涵煦:滋润教化。

(22)事简:公务简单。

(23)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24)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25)岁物:收成。

(26)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27)名:起名,命名。

创作背景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拼音版

fēngtíng

xiūzhìchúzhīmíngniánxiàshǐyǐnchúshuǐérgānwènzhūchúrénzhōunánbǎizhījìnshàngfēngshānsǒngránérxiàyōuyǎoránérshēncángzhōngyǒuqīngquánwēngránéryǎngchūyǎngzuǒyòuérzhīshìshūquánzáoshíwéitíngérchúrénwǎngyóujiān

chúdàigānzhīyòngzhītàihuángchángzhōushījǐngbīngshíwànqīngliúshānxiàshēngqínhuánghuīyáofèngchúdōngménzhīwàisuìpíngchúxiūchángkǎoshānchuānànshēnggāowàngqīngliúzhīguānqiúhuīfèngjiùqínzhīsuǒérlǎojiēzàigàitiānxiàzhīpíngjiǔtángshīzhènghǎinèifēnlièháojiébìngérzhēngsuǒzàiwéiguózhěshèngshùsòngshòutiānmìngshèngrénchūérhǎixiàngzhīpíngshìxiǎnchǎnxuēxiāobǎiniánzhījiānránjiànshāngāoérshuǐqīngwènshìérlǎojìn

jīnchújièjiānghuáizhījiānzhōuchēshāngfāngbīnzhīsuǒzhìmínshēngjiànwàishìérānquǎnshíshēngsòngérshúzhīshàngzhīgōngxiūyǎngshēnghánbǎiniánzhīshēn

xiūzhīláiérshìjiǎnyòuàizhīānxiánquánshānzhījiānnǎichúrényǎngérwàngshānértīngquánduōyōufāngéryīnqiáofēngshuāngbīngxuěqīngxiùshízhījǐngàiyòuxìngmínsuìzhīfēngchéngéryóuyīnwèiběnshānchuāndàofēngzhīměishǐ使mínzhīsuǒānfēngniánzhīzhěxìngshēngshìzhīshí

xuānshàngēnmíngòngshǐzhīshìsuìshūmíngtíngyān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