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
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
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
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
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喻瀼溪乡旧游》是唐代诗人元结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通过瀼溪邻里对自己态度的今昔变化,说明社会地位的悬殊,会造成感情上的隔阂,他为此感到矛盾和不安,抒发了诗人退隐的心愿。诗句朴素直白,感情真挚。
往年(1)在瀼滨,瀼人皆忘情(2)。
往年我住在瀼溪之滨,老乡们对我情真谊深。
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
现在我又重游旧地,他们却表现出惊惧淡漠的感情。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3)。
我和你们心心相印,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4)。
为什么对我前后判然两样?恐怕就因为我头上这顶乌纱巾。
昔贤恶(5)如此,所以辞公卿。
往日的贤人厌恶这样的事,因之宁肯辞去公卿。
贫穷老乡里,自休(6)还力耕。
甘心贫穷终老乡里,悠闲快乐地从事农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
何况经历了兵荒马乱,人人都不愿意再听到战争。
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我格外喜爱这清泠泠的溪水,何况它又有“让”的美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我一定要再回到瀼溪之滨,粗茶淡饭地度过我的余生。
(1)往年:指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2)忘情:不为情感所动。
(3)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我心”二句:意思是,对于瀼溪的人,我的心上哪有谁荣谁辱的界限。这里头一句的“与”字,作对于解。《诗经·小雅·车辇》:“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4)冠缨:冠是做官人戴的官帽,缨是结官帽的带子,所以冠缨是作官为宦的代词。
(5)恶:憎恨。《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6)自休:退休。古人罢官还家叫致仕,致仕也叫休致,或简称休。
诗人元结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将全家搬到瀼溪去住,和乡民的关系处得很好。唐上元二年(761),元结领荆南兵镇守九江,重访瀼溪,乡里旧时朋友对他不像以前那样亲切了。他又看到当地人民生活日益穷困,于是感慨地写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