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

元结 〔唐代〕 元结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去乡悲》是唐代诗人元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元结《系乐府十二首》组诗中的第七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踌蹰(1)古塞关,悲歌为谁(2)

我在古老的边塞关口徘徊,吟唱着悲伤的曲调。

日行见孤老(3)羸弱(4)提将(5)

我在白天走路时遇见一群孤苦的老人,他们个个瘦弱不堪,互相搀扶着走来。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听到他们的号呼和抱怨,我就走过去询问其中的原因。

方言无患苦,(6)弃父母乡。

他们回答说要不是承受不了官患匪患,又怎么会这样背井离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他们虽然哀号抱怨,但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有仁惠的政治的。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我想到这些也无话可说,只能独自站在那里为他们的不幸而悲伤。

注释

(1)踌蹰:一作“踟蹰”,犹疑,徘徊。

(2)长:增长,这里可理解为吟唱。

(3)孤老:孤苦的老人。

(4)羸弱:瘦弱。

(5)提将:搀扶。

(6)岂:怎么。

拼音版

shíèrshǒu··xiāngbēi

chóuchúsāiguānbēiwèishuízhǎng

xíngjiànlǎoléiruòxiāngjiāng

wényuànshēngwénshēngwènfāng

fāngyánhuànxiāng

fēijiànxīnrénhuìchéngsuǒwàng

niànzhīshuōwèishāng

作者简介

元结

元结

唐代道家学者、官员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出任道州刺史,政绩显著。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讽谕时政,抨击官吏的横征暴敛,敢于为民请命。山水诗作也清新自然。在散文上也颇有成就。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