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去乡悲》是唐代诗人元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元结《系乐府十二首》组诗中的第七首。
踌蹰(1)古塞关,悲歌为谁长(2)。
我在古老的边塞关口徘徊,吟唱着悲伤的曲调。
日行见孤老(3),羸弱(4)相提将(5)。
我在白天走路时遇见一群孤苦的老人,他们个个瘦弱不堪,互相搀扶着走来。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听到他们的号呼和抱怨,我就走过去询问其中的原因。
方言无患苦,岂(6)弃父母乡。
他们回答说要不是承受不了官患匪患,又怎么会这样背井离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他们虽然哀号抱怨,但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有仁惠的政治的。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悽伤。
我想到这些也无话可说,只能独自站在那里为他们的不幸而悲伤。
(1)踌蹰:一作“踟蹰”,犹疑,徘徊。
(2)长:增长,这里可理解为吟唱。
(3)孤老:孤苦的老人。
(4)羸弱:瘦弱。
(5)提将:搀扶。
(6)岂:怎么。
元结的《系乐府十二首》是一组以揭露现实深刻而著称的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七首。诗中写一群孤苦的老人离乡外奔的情景。开头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悲凄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老人搀扶而来的不正常现象,引起的诗人的询问和深思。老人的回答触及了社会现实,引导读者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思索。然后写老人的愿望。最后写诗人无话可说,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去乡悲》这首诗通篇都是客观的描述,并没有对社会现实大发议论,但其悲愤之情及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体察隐含于字里行间,言简意丰,引人深思。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是一篇优秀的新乐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