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谷行

杜甫 〔唐代〕 杜甫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蚕谷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把战争中使用的兵器作为农具,出现男人耕种、女人养蚕这样一种和平的时代。当时安史之乱基本上已扑灭,因此杜甫希望战争早日停止,让战士都能解甲归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此诗直接给出了一个万城无甲兵的和平构想,是一幅打着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国及和谐社会诗意安居的画图。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下郡国(1)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2)

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焉得铸甲作农器(3),一寸荒田牛得耕?

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4)耕,蚕亦成。

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

不劳烈士(5)滂沱(6)男谷女丝(7)行复歌(8)

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注释

(1)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向:差不多的意思。

(2)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3)农器:农用器具。

(4)尽: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5)烈士:指战士。

(6)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

(7)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

(8)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

创作背景

《蚕谷行》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大历四年(769年)之间,确切年代难定,诸家说法不一。这时安史之乱基本上已扑灭,故杜甫希望战争早日停止,让战士都能解甲归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拼音版

cánxíng

tiānxiàjùnguóxiàngwànchéngyǒuchéngjiǎbīng

yānzhùjiǎzuònóngcùnhuāngtiánniúgēng

niújìngēngcánchéng

láolièshìlèipāngtuónánxíng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