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登宝公塔》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首七律作于诗人的晚年,叙写诗人在一个黄昏登宝公塔的所见所感。诗中描写了一派静谥而开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饱经忧患与挣扎之后力求超脱的心境。此诗造语奇警,组合新巧,炼字取意精严娴熟。
倦童(2)疲马放松门(3),自把长筇(4)倚石根(5)。
疲惫的随行人马都留在松门,根竹杖扶我继续登临。
江月转(6)空为白昼。岭云分暝(7)与黄昏。
升空的皓月要将星空转为白昼,绕岭的重云想把黑夜分给黄昏。
鼠摇岑寂(8)声随起,鸦矫(9)荒寒影对翻。
小鼠磨牙打破了塔中的岑寂,寒鸦掠过投下了移动的清影。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10)忘我我忘言。
面对此景此情已分不清谁主谁客,同游大化,道人与我两两望情。
(1)宝公塔:宝公名宝志,为南朝高僧,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卒,葬于钟山定林寺前,梁武帝为建塔于其上,名宝公塔。塔前有寺。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子王雱卒,其祠堂就在宝公塔院。
(2)童:指随行的童仆。
(3)松门:松木为门,此指寺门。
(4)筇:筇竹,可作拐杖,因称杖为筇。
(5)石根:大石的底部,这里指石壁。
(6)转:运转。
(7)暝:日暮,夜晚。
(8)岑寂:寂静,寂寞。
(9)矫:举起,昂起;这里是振翅的意思。
(10)道人:得道之人,这里指守塔院的僧人。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年底或十年,诗人再度罢相,于晚年闲居钟山,在一天傍晚时分登临宝公塔,见到塔山的景色别致有感而写下了《登宝公塔》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