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

王勃 〔唐代〕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麻平晚行》是唐代诗人王勃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尾两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第二联主要是诗人运用触觉听觉来写景,成道、泉声用“高低寻”、“远近听”,写得十分真实而又别具一格。第三联是用不太清晰的视觉写“才分色”、“不辨名”,写出天色将黑未黑、景物欲辨不能的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百年怀土(1)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2)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3)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4)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注释

(1)怀土:怀恋故土。

(2)戍:防守边疆。

(3)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4)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创作背景

这首《麻平晚行》当是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被废职后,入蜀西游路经麻平时。诗人为表达厌倦漂泊,怀念故土的伤感情怀所作。

文学赏析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诗人用“百年”强调时间跨度之长,用“千里”强调空间距离之远,这两句诗凸显出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远近”两个词很形象地写出诗人擦黑赶路的感受。视觉作用不大,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确认道路。用词准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这两句紧承前面,既是写景,又写出诗人的感受。夜色昏暗,山花、树叶模模糊糊,想要分辨出来颇费功夫,因而“才分色”、“不辨名”显得十分真切。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结尾点题,“暮”字点明时间,也给中间两联诗以合理的解释。

人生旅途本是古老话题,诗人却写出新意,通过一个山间孤独晚行者形象的塑造,集中抒发了对仕途风波的厌倦反感,寄寓对现实的不满。情因景生,景随情迁,山道上隐约可见的树叶山花,溪流给全诗添一点亮色,读来流畅自然,别添清新之感。

《麻平晚行》叙述了一个短暂的旅程。通过这一旅程的叙述,揭示出作者在要不要做官这一问题上的内心矛盾。诗篇一开始,就提出作者要安于乡土、不去做官的愿望。这一愿望,当然是从废职、摔跤产生的。但作者的家庭出身,作者的才学,作者的抱负以及作者的年华正茂,却使他不能平静顺利地倦于游宦而安于乡土。做官与不做官这样的内心矛盾,就是本诗所说的羁心。作者悲苦、愤激、不满现实的心情正从这里而来。

作者简介

王勃

王勃(诗杰)

唐朝文学家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