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是明朝于谦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1)。
村落荒凉又贫穷,年年干旱闹蝗虫。
老翁(2)佣纳债(3),稚子(4)卖输粮(5)。
卖掉儿子交租税,老人还债当佣工。
壁破风生屋(6),梁颓(7)月堕床(8)。
房塌屋露月照床,四壁残破不挡风。
那知牧民者(9),不肯报灾伤。
哪知名为父母官,不向朝廷报灾情。
(1)旱蝗:旱灾、蝗灾。指天旱蝗虫成灾。
(2)老翁:指对年长者尊称,即老汉。翁,男性老人。
(3)佣纳债:以给人雇佣之所得来缴纳债金。佣,受人雇佣。
(4)稚子:幼儿。
(5)输粮:向公家缴纳的粮食。输,本意送达,引申为缴纳。
(6)风生屋:屋里到处都刮着风。生:产生,刮着。
(7)梁颓:屋梁衰败,败坏。
(8)月堕床: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堕:落下。
(9)牧民者:古代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把官吏统治劳动人民比做牧人牧养牲畜。牧民:治民。
诗人作巡抚十八年之久。上任头几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适逢河南、山西旱灾蝗灾接连不断,他奉命视察灾情。据《明史》本传载:“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从此诗内容看,重在写灾年里农村的破产,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
《荒村》这首诗写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本诗用形象而生动的笔墨具体细致地展现出荒草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一首揭露阶级矛盾,关心民生疾苦的诗。诗题叫“荒村”,已经揭示了农村凋敝的现实。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广大农村的缩影。
首联概写,颔联详写,“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集中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更加恶劣。
“破壁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一面逼迫人民卖儿卖女纳粮,一面又讨好上司,掩盖灾情的罪行,揭露得非常深刻。不过作者把责任都归在地方官吏身上,这当然是不准确的,根乎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荒村》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