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是明朝于谦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1)。
村落荒凉又贫穷,年年干旱闹蝗虫。
老翁(2)佣纳债(3),稚子(4)卖输粮(5)。
卖掉儿子交租税,老人还债当佣工。
壁破风生屋(6),梁颓(7)月堕床(8)。
房塌屋露月照床,四壁残破不挡风。
那知牧民者(9),不肯报灾伤。
哪知名为父母官,不向朝廷报灾情。
(1)旱蝗:旱灾、蝗灾。指天旱蝗虫成灾。
(2)老翁:指对年长者尊称,即老汉。翁,男性老人。
(3)佣纳债:以给人雇佣之所得来缴纳债金。佣,受人雇佣。
(4)稚子:幼儿。
(5)输粮:向公家缴纳的粮食。输,本意送达,引申为缴纳。
(6)风生屋:屋里到处都刮着风。生:产生,刮着。
(7)梁颓:屋梁衰败,败坏。
(8)月堕床:月影(从败坏的屋梁间)照射到床上来。堕:落下。
(9)牧民者:古代统治阶级蔑视劳动人民,把官吏统治劳动人民比做牧人牧养牲畜。牧民:治民。
诗人作巡抚十八年之久。上任头几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适逢河南、山西旱灾蝗灾接连不断,他奉命视察灾情。据《明史》本传载:“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从《荒村》此诗内容看,重在写灾年里农村的破产,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