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举使河源

张谓 〔唐代〕 张谓

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卢举使河源》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送行诗以深情而不落俗套的笔触,描绘了为友人卢举送行的场景,并通过边塞独有的意象,极力渲染了友人此行的艰难与孤独。诗末并未直接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巧妙地将“满堂丝竹”的送别乐声引入,使愁情寓于乐声之中,更显深沉含蓄。全诗情感真挚,构思独特,在送行诗中独树一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故人(3)行役(4)边州(5)匹马(6)今朝不少留(7)

老朋友将要踏上前往边疆州郡的旅程,今天早晨你骑着单匹马,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留恋就出发了。

长路关山(8)何日尽,满堂丝竹(9)为君愁。

漫长路途关隘重重不知何日才能走到尽头,在这里,满座弹奏丝竹之音,都是为了你即将远行而心生忧愁。

注释

(1)使:出使。

(2)河源:唐仪凤二年置河源郡,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东南,属陇右道。乾元初,地入吐蕃。

(3)故人:老朋友,旧友。

(4)行役:执行任务,完成差役。

(5)边州:泛指边关。

(6)匹马:形容故人出使时单人独马。

(7)少留:稍作停留。

(8)关山:泛指关隘山川。

(9)丝竹:弦乐器和竹管乐器。这里指乐曲声。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初年,吐蕃乘唐王朝内乱,出兵侵占了河源。卢举出使河源,很可能是为外交问题。《送卢举使河源》这首诗即是诗人送别友人出使河源而作。

文学赏析

《送卢举使河源》这是一首送行诗。出行者卢举是诗人的老友,他所要去的河源,在唐代,那里还是极荒僻的地方。关山迢递,去处险恶,匹马独往,归期难卜,作为送行者,诗人的心情不能不是沉重的。

诗的第一句即点明所送为何人、所去为何方:“故人行役向边州”。与出行者关系的亲近,同出行者所去地方的荒远形成一种内在的背离,初步奠定了这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第二句“匹马今朝不少留”,写友人孤身一人赴河源公干,行役之苦又添一重。行期就在今天早上,时间促迫,纵有万种牵挂也无从表达。诗人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句遂顺流而下,以一个问句导引出了诗人对老友殷切的关怀和担忧。

以上三句于叙述、发问之中,饱含深情却又不着一“愁”字。依仗这样的感情蓄势,诗人在篇末和盘托出自己“为君愁”的一片情怀也未尝不可。然而,他却掉转笔头,把正在演奏送别曲子的“满堂丝竹”引入读者的耳鼓,使愁怅的情怀附着于可感的乐声,这样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倒也更加深沉含蓄。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云:“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张谓的这首送行诗却没有沿循这条旧径,诗中既没有酒,也没有景,更没有相勉之词;而是一连三个句子,极力强调友人此行的难处。正是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这首诗获得了真情实意的品格,从而在浩如烟海的送行诗中显得不落俗套。这也是张谓这首送行诗另一个更为突出的匠心独运之处。

作者简介

张谓

张谓

唐朝诗人

张谓(约711—780),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时读书于嵩山。天宝二年(743年)登进士第。天宝后期入封常清北庭、安西幕。乾元元年(758年)秋,以尚书郎使夏口。大历初官潭州刺史,大历六年(771年)任礼部侍郎。约卒于大历末年。为人重交存义,亦有韬略。其诗不事刻画,而语多沉至,有磊落之气。《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