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

司马槱 〔宋代〕 司马槱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是北宋词人司马槱所作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通过梦境与幻觉描绘了一位青楼女子以及词人和这位女子的爱恋故事。上片词人以女子自叙的口气,介绍其住所和行状,暗示出她的身份,实际是追忆当年与伊人相见时的情景;下片刻画女子的外貌和演唱时的场面。全词恍惚迷离,缠绵排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家在钱塘江(1)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2)。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我的家乡就在那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时光流逝,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黄昏时纱窗外下起一阵潇潇细雨。

斜插犀梳(3)云半吐(4)檀板(5)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6)

犀梳斜插头上云鬟半垂鬓边,檀板响彻唱遍清丽的歌曲,望断高空白云不知渐渐飘泊何处。梦醒后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注释

(1)钱塘江:旧称浙江。词中代指东南名都杭州。

(2)不管流年度:任凭年华虚度。

(3)犀梳:犀牛角做的梳子。

(4)云半吐:形容梳子插在发上,像乌云吐出半个月亮一样。·

(5)檀板:木做的拍板。

(6)春浦:春天的水边渡口。

创作背景

关于《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离奇的传说。据张耒《柯山集》载,词人登第后赴任关中,途中一日昼寝,梦见一位古装美人恍惚进入帘幕中,执檀板为她演唱这首词的上片,歌阕而去,词人醒来续成下片。另据何道《春堵纪闻》,谓这首词下片为秦觏所续。

文学赏析

《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这首词是记一个浪漫的梦,梦中词人遇到了一位钱塘歌妓。词人以缠绵的抒情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梦中遇到的这位女子。

上片词既是梦中女子所唱,故以女子口吻来写。“家在钱塘江上住”,女子启口就自报家门,活泼可爱,表明不是俗妓。这是一位无忧无虑、态情生活的年轻女子:“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青春年少,全不惜大好春光和美好年华的轻易流逝,很像《琵琶行》中“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长安娼女。词人头三句就把一位年轻活泼的风尘女子的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因话出女子之口,语言清新明快,很有个性。接下“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两句,是“不管年华度”的具体坐实。女子轻歌曼舞,欢笑终日,直到黄昏时分,夭色骤暗,一阵春雨撒下,敲得纱窗沙沙作响,才引起她的注意。移步至碧纱窗前,向外一望,她感到惊讶:雨扫枝头,落红狠藉,燕子衔物,穿梭雨中,春天又将过去了。这两句词,下句写视觉,是实写,上句写幻觉,是虚写。“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这两句很妙,它化无形的自然季节为有形的燕嘴衔物:春天如一片花瓣、一块湿泥、一根稻草,燕子衔上即飞,转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流露了女子微含惊讶的心情。然而,这种瞬间的惊讶正是她“不管年华度”的具体体现,爱惜年华的人往往对春光很敏感。只有不惜年华的人,才会春残始惊。一个“又”字,传神地表现出女子对春光、年华漫不经心的态度,它暗示这种情况年年如此,并不在意。这两句写出了这位快活无忧的钱塘歌妓的性格。

词人在下片以自己的口气写与这位女子的相见和别后相思。先写外貌:“斜插犀梳云半吐”,女子黑亮高耸的浓密头发上,不经意地斜插着一把粉美的犀牛角梳子,乌发如云,弯弯的梳子就像乌云中吐出的半轮明月。多么别致脱俗的妆扮。词人写外貌,不去描绘皓齿明眸,柳腰金莲,单单写女子的发饰,这不仅因为相逢在梦中一切恍惚不清,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这位钱塘歌妓的特有风韵,给词人印象最深。如云如月,皎洁动人,足露词人心中的爱慕之情。接着两句“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写女子唱歌,明言歌妓身分。这位楚楚动人的女子,深情地面对词人,轻按檀板,徐吐清歌,唱了一曲令人难忘的《黄金缕》。最后“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点明这场美好的相遇竟是虚无缥缈的梦。曲终女子已不见,词人忽地惊醒,正值午夜,歌声似乎还萦绕耳旁。彼衣起巡,凭轩凝望,唯有春江上一轮明月,不胜怅惘。结句情味很浓,尽在言外.。

全词并没有过多的感伤意绪,倒是有几多向往之情,这无疑是封建士大夫一种审美心理的表现。该词的动人之处正在于传情达意的深挚哀婉、凄丽幽曲。尤其结尾二句凄婉处又多了一层深情浪漫的惆怅,把恍惚迷离的梦与缠绵凄恻的情写得含蓄婉转,留有余味。

作者简介

司马槱

司马槱

北宋诗人

司马槱(生卒年不详),字才仲,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侄孙。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调关中幕官,迁河中府司理参军。调钱塘尉,卒于官。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