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宋代〕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篇散文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1)(2)之阻,当秦陇(3)襟喉(4),而赵魏(5)走集(6),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7)。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方唐贞观(8)开元(9)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10)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11)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12)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13),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14)也。”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15)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16)哉?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呜呼!公卿(17)大夫方进于朝(18)(19)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20),而忘天下之治忽(21),欲退享此乐,得乎(22)?唐之末路(23)是矣!

唉!公卿大夫们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

(1)挟崤:挟(xié),拥有。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2)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3)秦陇:秦:今陕西一带。陇(lǒng),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

(4)襟喉:比喻地势险要。

(5)赵魏:赵,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魏,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

(6)走集:形容交通要冲。

(7)受兵:遭遇战事。

(8)贞观:唐太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9)开元:唐玄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10)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11)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12)蹂:蹂躏,践踏。

(13)榭:高台上的敞屋。

(14)候:征兆。

(15)园囿: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

(16)徒然:白白地。

(17)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18)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19)放:放纵。

(20)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21)治忽:治世和乱世。

(22)得乎:还能够吗?

(23)末路:穷途末路,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书洛阳名园记后》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文学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从洛阳建筑的盛衰来窥测国家的兴亡,并非肇始于此文。北朝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早巳借寺庙的兴废寄托对故朝崩溃的哀悼。但杨氏是于乱后残毁的洛阳追记前盛,李氏则于盛时的洛阳预测后事,两者异曲同工,都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盛衰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内涵。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作者简介

李格非

李格非

北宋文学家

李格非(约1045—1105),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早年用意经学。神宗熙宁间进士。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著有《礼记说》。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