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儿》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家庭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对小儿喜爱的原因;中间两联写诗人本想教孩子自小就从师读书,但又怕念书作文以后,反而因知书识理而害了他的矛盾心理;尾联以构想细节来表现父对爱子的思念之情。全诗语出平常,但其情感真切入微,尤其是尾联,既出感情,又出形象,诚为写父爱的一个典型情景。
两世茕茕(1)各一人,生来且喜富精神(2)。
我家两代单传就得这个儿孙,喜的是儿子生下就颇活泼聪颖。
欲教龆龀(3)从师学,祗恐文章误尔身。
想让孩子从小便随师识字习文,又惟恐你学会文章误了前程。
但有犁锄终得饱,莫看纨绮(4)便嫌贫。
只要能掌犁使锄毕竟得个温饱,千万别羡人家穿绸缎就嫌家贫。
不知别后啼多少,苦问家僮说未真。
不知别后你在家哭过多少回呵,一遍遍追问家童可总是说不清。
(1)茕茕:形容孤独无依。
(2)富精神:精神旺健。富,一作“事”。
(3)龆龀:童年。
(4)纨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即绫罗绸缎,代指富裕生活。
《寄小儿》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在原诗首句下有注云:“予无兄弟,才生此儿,三岁矣。”两世单传,诗人对儿子的喜爱和关心程度很深,此诗当是在诗人远离家门之际,寄托自己对儿子的思念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