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宋代〕 曾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是南宋词人曾觌所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片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全词描写了邯郸道上的见闻,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沉郁情怀。作者用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痛苦。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萧瑟(2)邯郸(3)古道伤行客(4)。伤行客(4)。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6)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注释

(1)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2)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邯郸:古赵国国都。

(4)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5)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

(6)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当他行进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邯郸道上,望见丛台遗迹,胸中的阵痛更不由得涌了上来,于是写下了《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这首词。

拼音版

qíné··hándāndàoshàngwàngcóngtáiyǒugǎn

fēngxiāohándāndàoshāngxíngshāngxíngfánhuáshùnkān

cóngtáixiāojīnzūnguǎnkōngchénkōngchénliántiānshuāicǎoyúnníng

作者简介

曾觌

曾觌

南宋词人

曾觌(1109—1180) 字纯甫,号海野老农,汴京(今河南开封)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以寄班祗候与龙大渊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权知阁门事。与龙大渊朋比为奸,恃宠干政,广收贿赂,权势颇盛。出为福建、浙东总管。乾道七年(1171),迁承宣使、节度使。淳熙元年(1174),除开府仪同三司。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著有《海野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