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苏武令·塞上风高》是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作者思念宋徽宗、钦宗被虏北方,叹息自己还不能复仇雪耻,下片表达自己为国救民的抱负和抗敌必胜的信心。词中借典故抒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塞上(1)风高,渔阳(2)秋早。惆怅翠华(3)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4)消耗。念白衣(5)、金殿除恩(6),归黄阁、未成图报。
边境上朔风凌冽,北方的秋天来得特别的早,并早早地有了寒意。让人感到惆怅万分的是被金人掳掠而去的徽、钦二帝,至今没有任何消息。驿使来来往往,空自奔驰,可以凭递书信的大雁早已归尽,没有带来徽、钦二帝的半点消息 。想我曾是一介布衣,后考中进士蒙圣上金殿授官,于国家危难之时被任命为宰相,肩负重任。但却力未及施,谋未及用,图报君主的恩遇而未成。
谁信我、致主丹衷(7),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8)为霖,登坛作将,燕然(9)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10)天表。
有谁相信我对君主的一片丹心和衷情,感伤当世朝政的多变,让我空怀方、召之才,却得不到重用,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若我身在相位,我就要尽到一个宰相应尽的职责,为民着想。我若军权在握,我就要驱尽敌虏,收复国土,横扫燕然敌境。我将率领十万精兵,横行于胡地,奉迎徽、钦二宗回朝。
(1)塞上:边境线上。
(2)渔阳:古郡名,战国燕置。这里泛指北方。
(3)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作装饰的一种旗子。
(4)双龙:指宋徽帝、宋钦帝二帝。
(5)白衣:或谓白身,旧指无功名、无官职的人。
(6)除恩:指授官。
(7)丹衷:丹心、衷情。
(8)调鼎:以鼎之调味,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9)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10)奉迎:敬辞。迎接之意。
《苏武令·塞上风高》这首词作于靖康之难后的南宋初年。南宋高宗即位之初,曾萌生抗金的志向,李纲也是在那个时候重新得到起用。他作为当时主战派的代表,一心想收复中原国土,建功立业。但高宗内心畏敌,只图苟安,并无抗金决心。不久,李纲就被投降派排挤罢相(1127年)。这首词大概是李纲罢相后写的,作者忠贞爱国的胸怀和济世救民的抱负得以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