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宋代〕 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赠黎安二生序》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赵郡(1)苏轼(2),予之同年(3)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4)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5)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6)以顾予。

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不以为耻辱来拜访我。

读其文,诚(7)(8)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像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顷之(9),黎生(10)江陵府司法参军(11),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将要走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明白了,竟然还要相求我用言语从形式上来表述吗?”

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12)。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黎生说: “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拟将解除乡里人的疑惑。”

予闻之,自顾而笑。

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13),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 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 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跟世俗要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14)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

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难道只是被讥笑就为止吗? 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15)

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注释

(1)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3)同年:同年中考的人。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4)遗:赠予。

(5)黎生、安生:生平不详。

(6)辱:谦词。这里是屈尊的意思。

(7)闳:宏大。

(8)隽:意味深长。

(9)顷之:不久。

(10)补:充任。

(11)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

(12)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13)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14)庸讵:岂,难道,怎么。

(15)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创作背景

《赠黎安二生序》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安生和黎生一同学习古文运动所批判的骈文,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拼音版

zèngānèrshēng

zhàojùnshìzhītóngniányǒushǔshūzhìjīngshīchēngshǔzhīshìyuēshēngānshēngzhěérshēngxiéwénshùshíwànyánānshēngxiéwénshùqiānyán

wénchénghóngzhuàngjuànwěishànfǎnchíchěngqióngjǐnshìércáizhīfàngzòngruòzhěèrshēngwèikuízhīshìérjūnwèishànzhīrénzhě

qǐngzhīshēngjiānglíngcānjūnjiāngxíngqǐngyánwèizèng

yuēzhīzhīshēngzhīxīnnǎijiāngyánxiāngqiúwàixié

shēngyuēshēngānshēngzhīxuéwénzhīrénjiēxiàowèikuòjīnqiúzizhīyángàijiāngjiěhuòrén

wénzhīérxiào

shìzhīkuòshúyǒushénzhīxìnérzhīshìzhīzhìdàoérzhītóngsuǒkùnjīnérzhīshìzhīkuòshúyǒushén

jīnshēngzhīwénjìnzhīxiǎozhěěrhuànwèixiàozhīrénruòzhīshǐ使shēngchíyánérguīqiězhòngzuìyōngzhǐxiàoránruòzhīshēngjiāngyánzāi

wèizhīwèishànhuànruòwèiwèishànyǒushìwéiyǒutóngdàoshēngjiěrénzhīhuòshìyānnéngérzhī

suìshūzèngèrshēngbìngshìjūnwèi

作者简介

曾巩

曾巩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少有文名,十八岁入京赴试,与王安石交游。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太学肄业,为欧阳修所赏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长期担任地方官职,政绩卓著。擅长散文,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文章论证委曲周详,风格简练厚重,布局完整谨严,节奏舒缓闲雅,长于说理而短于抒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