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抒写了诗人抱病江峡而心系故乡的情感。首联写景点题,写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环境;颔联描写客船渔舟好砧杵之声,描绘了优美的画面;颈联由写景转到抒情,刻划出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处境和心情;最后两句由个人的身世遭遇写到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写景如画而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杜诗精警凝练、清丽含蓄的风格。
露下(1)天高秋水清,空山(2)独夜旅魂(3)惊。
白露降了,秋空高远,江水澄清,独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惊。
疏灯(4)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5)鸣。
岸边眠宿着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灯。一弯新月扰自高悬天上,山上不时传来捣衣双杵的鸣声。
南菊再逢(6)人卧病,北书(7)不至雁无情(8)。
从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两度与秋菊重逢,可叹我依旧卧病在山城。北方故乡的书信至今没有捎来,南飞的大雁啊怎么这般无情!
步檐(9)倚仗看牛斗(10),银汉(11)遥应接凤城(12)。
我拄着拐杖独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遥望牛斗二星。迢递的银河默默地从楼阁上空流过,它的来端该不是通到了长安京城?
(1)露下:夜露降下。
(2)空山:寂静的山中,指山城夔州。
(3)旅魂:旅情,客居他乡的情怀。
(4)疏灯:指江边稀疏的渔火。
(5)双杵:古时女子捣衣,二人对坐,各持一杵。
(6)南菊再逢:杜甫离成都后,第一个秋天在云安,第二个秋天在夔州。
(7)北书:故乡的书信。
(8)雁无情:古称鸿雁传书,衡山有回雁峰,人未过衡州而无书信,故言雁无情。
(9)步檐: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单位,以五尺为一步。
(10)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
(11)银汉:银河。
(12)凤城:秦穆公之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即称京城为凤城。此指长安。
《夜》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