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有所思》是诗人毛泽东于1966年6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首联两句,看似是时间上的偶然衔接,其实两者原是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颔联阵线分明,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别指革命小将和走资派;颈联赞颂文化大革命的声威;尾联遥应开端,把视线收回到南巡主体,暗含作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心情。整首诗读来使人深感遗憾,引起沉郁以至苍凉的感觉。
正是神都(1)有事时(2),又来南国(3)踏芳枝(4)。
正逢首都北京是有事的时候,再一次来到南方巡视泽国水乡。
青松怒(5)向苍天发,败叶(6)纷随碧水驰。
革命小将好似那高洁的松柏直向苍天,走资派好似枯落的败叶只能随着流水逝去。
一阵风雷(7)惊(8)世界,满街红(9)绿(10)走旌旗。
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气势恢宏;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无数红旗上下翻卷。
凭栏静听潇潇雨(11),故国人民有所思(12)。
在那潇潇细雨中凭栏静,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应该也有所思索吧。
(1)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
(2)有事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3)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
(4)踏芳枝:巡视。
(5)怒: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6)败叶:干枯凋落的叶子。
(7)风雷:狂风暴雷。这里借喻当时正在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8)惊:震惊,惊动。
(9)红:指“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即造反派举着的红旗、红卫兵所戴的红袖章和墙壁上所写的红色标语等。
(10)绿:指穿着草绿色军装的红卫兵。
(11)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
(12)故国人民有所思:古老国度的人民有所思虑。化用杜甫《秋兴八首》之四“故国平居有所思”之句。故国,即祖国。
1966年,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以自己的思考和威望在忧患与搏击的复杂心境中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把发动“文化大革命”看作自己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了一群海岛上和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1966年6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顷刻之间,北京和全国各大中学校大字报贴满校园,并开始涌向街头,游行队伍川流不息。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6月17日毛泽东来到韶山,在韶山滴水洞别墅住了11天。在这里,他每天看快速送达的各种文件,闹中取静,思考“文化大革命”的问题。6月18日夜,滴水洞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毛泽东走出房间,眺望雨后的山景,只见茂密的青松在雨后更显得生机勃勃,由北向南的注流水,漂浮着山林的落叶。一场风雨后的景象触发了毛泽东作诗的灵感,吟成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