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夫》是明代女文学家黄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希望寄书信给贬谪远地的丈夫,又担心无法送到;颔联描写诗人的哀怨,并设想丈夫思己之状;颈联化用典故,描写思念与盼归之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回家的期待。全诗哀婉动人,用典贴切自然,典雅含蓄。
雁飞曾(1)不到衡阳(2),锦字(3)何由寄永昌(4)。
传书的鸿雁飞到衡阳就再也不能向南飞,我的信怎么才能到达你的戍所永昌。
三春(5)花柳妾薄命(6),六诏风烟(7)君断肠。
我的命薄好似春天即将凋谢的花,云南蛮荒之地的风景想必也令人断肠。
曰归曰归(8)愁岁暮,其雨其雨(9)怨朝阳。
听说要回来啊,可是一年将尽还没有回来;说要下雨了,可是天上却艳阳高照。
相怜(10)空有刀环(11)约,何日金鸡(12)下夜郎(13)?
我们曾经相约归期,可是赦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你的谪戍之地呢?
(1)曾:竟。
(2)衡阳:今湖南衡阳。衡山回雁峰在衡阳城南一里,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
(3)锦字:妻子致丈夫之书信。典出《晋书》,窦滔妻苏氏思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4)永昌:杨慎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5)三春:春天有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即指春天。
(6)妾薄命:乐府古题,内容多写妇女哀怨。
(7)六诏风烟:指杨慎戍地的风景。六诏,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统称“六诏”。“诏”为其首领的称呼。其中蒙舍诏因其地居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至唐开元中统一六诏。
(8)曰归曰归:说要归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9)其雨其雨:下雨。出自《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其,语助词,无义。
(10)相怜:又作“相闻”。
(11)刀环:刀头的环,因环、还同音,喻征人思归。
(12)金鸡:古代下诏书大赦时,在竿上设鸡,口衔红旗,以示吉辰。因其鸡头装饰黄金,故称为“金鸡”。后比喻为赦罪。
(13)夜郎:汉代西南地区一地方政权,此泛指西南边陲。
作者黄峨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与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结为伉俪。婚后居四川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次年,随杨慎回京。嘉靖三年(1524),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帝,杨慎两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黄峨回到四川新都居处,其间以诗词寄情。嘉靖五年(1526),杨慎回家探父病,黄峨获允同赴云南戍所。嘉靖八年(1529)杨慎夫妇由戍所奔父丧,后杨慎返戍所,她独居榴阁。在这段时间里,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关心和盼归愿望,作者创作了《寄夫》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