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偶述

陶安 〔明代〕 陶安

皇天万物祖,生气本冲和。忍令古今天下,治少乱常多。血溅中原戎马,烟起长江樯橹,沧海沸鲸波。割据十三载,无处不干戈。

问皇天,天不语,意如何?几多佳丽都邑,烟草莽平坡。苔锁河边白骨,月照闺中嫠妇,赤子困沉疴。天运必有在,早听大风歌。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偶述》是元末明初词人陶安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先是点明本为和平美好的世间,古往今来却总是战乱频繁,并描写了激烈残酷、惊心动魄的战争景象。下片通过对寒烟野草笼罩的废墟、苔锁河边的白骨、闺中孤寂的寡妇、疾病缠身的孤儿的描写,将战争的残酷景象呈现出来,是对战乱的斥责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天道犹在”的信念和对天下和平统一的期盼。全词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选取典型画面,再现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局势,艺术形象鲜明突出,真实可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皇天(1)万物祖,生气本冲和(2)。忍令古今天下,治少乱常多。血溅中原戎马(3),烟起长江樯橹(4)沧海(5)鲸波(6)割据(7)十三载,无处不干戈(8)

皇天是世界万物的祖始,能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原本是和谐的,怎么忍心让古今天下治世少而乱时多呢?辽阔的中原大地,战马奔突,血肉横飞;宽广的长江江面,战舰云集,浓烟飞卷。这场面犹如大海沸腾起骇天巨浪。十三年来,群雄纷纷占地割据,到处战火连天。

问皇天,天不语,意如何?几多(9)佳丽都邑(10)烟草莽平坡(11)。苔锁河边白骨,月照闺中嫠妇(12)赤子(13)沉疴(14)天运(15)必有在,早听大风歌(16)

天下如此纷乱作何解?对此质问,皇天却默不作答,用意究竟如何?多少曾经繁华美丽的城市,现在却成了长满荒草,寒烟笼罩的废墟。抛却河边的白骨长满了青苔,月光下失去丈夫的闺中少妇在幽咽悲泣,无人照料的婴儿被疾病折磨。皇天的旨意必有显现之时,一个太平盛世定会到来。

注释

(1)皇天:对天的敬称。

(2)生气本冲和:意谓能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原本是和谐的。生气,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冲和,冲虚平和,亦即和谐之意。

(3)戎马:犹言兵马,亦指战争。

(4)樯橹:船上的桅杆和划船的工具。此处借指战船。

(5)沧海:大海。

(6)鲸波:泛指江海上的洪涛巨浪。

(7)割据:分割占据。谓占据一方领土,成立政权。

(8)干戈: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两种兵器。常借指战争。

(9)几多:几许,多少。

(10)都邑:城市。

(11)烟草莽平坡:意谓长满荒草,寒烟笼罩的废墟。莽,密生的草。

(12)嫠妇:寡妇。

(13)赤子:婴儿。

(14)沉疴:重病。

(15)天运:犹言天命。一作“天意”。

(16)大风歌: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称此歌为《大风歌》。作者借此表达自己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信心。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偶述》此词为述志之作,据“割据十三载,无处不干戈”推断,当作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末农民起义自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红巾军起事算起,到二十四年(1364)恰好十三年。这年,朱元璋称吴王,立太子,建百官,征人才,政权已初具规模,故作者有“天运必有在,早听《大风歌》”的豪迈乐观语。

拼音版

shuǐdiàotóu··ǒushù

huángtiānwànshēngběnchōngrěnlìngjīntiānxiàzhìshǎoluànchángduōxuèjiànzhōngyuánróngyānzhǎngjiāngqiángcānghǎifèijīngshísānzàichùgàn

wènhuángtiāntiānduōjiādōuyāncǎomǎngpíngtáisuǒbiānbáiyuèzhàoguīzhōngchìzikùnchéntiānyùnyǒuzàizǎotīngfēng

作者简介

陶安

陶安

元末明初文人

陶安(1312—1368),字主敬,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中江浙乡试,授明道安节书院山长。后避乱家居。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提兵渡江,陶安率父老出迎,敷陈大业,力赞攻取,遂留参幕府。历官左司郎中,出知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降桐城(今属安徽)令,移知饶州(今江西鄱阳一带)。明洪武元年(1368),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后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死于任所。有《陶学士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