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

张耒 〔宋代〕 张耒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是北宋文学家张耒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着力描写了一个温香红暖的环境,制造出一个感情的氛围,其中含情脉脉、多愁善感的美貌女子,筵席上歌别情郎;词的下片写出她敏感地意识到来日的孤独与忧伤,顿时心乱迷离。整首词采用离别前后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女子情意绵绵、神思惝恍的情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2)(3)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4)

酒上脸庞、羞容满面的女子,为情郎唱起了送别之歌。她斜倚身体,娇音断续。香罗掩面,半遮半躲。她倚着屏花,红烛映衬着泛起红霞的脸,借着微醉的酒意,如秋水盈盈般的眼中,暗送情意。

看朱成碧(5)心迷乱,(6)脉脉(7)敛双蛾(8)。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9)

茫然而视,迷迷的眼中分不清是红是绿,愁思顿起,黯然神伤,蹙起双眉。欢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而分别的日子却又是那样漫长。春天又将随着情郎的离别而离开身边,这无端的愁绪怎么打发得了。

注释

(1)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

(2)掩香罗:以罗袖遮面。

(3)偎:依傍。

(4)横波:犹秋波,含情脉脉的目光。

(5)看朱成碧:指心乱眼花,把红色看成绿色。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6)翻:反而。

(7)脉脉:含情貌。

(8)敛双蛾:皱眉。蛾:古代女子画眉如蚕蛾触须细长而曲。

(9)奈愁何:意即无计消愁。

创作背景

据说张耒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他在开封南边的咸平做县丞,咸平古为通许镇现为通许县。赵德麟《侯鲭录》卷一:“张文潜初官通许,喜营妓刘淑女。”《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这首词便是张耒写给刘淑女的。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写唱歌饯别。由于“含羞倚醉”,歌唱得不成样子。“含羞倚醉”四字,含有复杂的感情,显示出女子含情脉脉,羞羞答答。她轻启歌喉,但由于心跳怦怦,竟至唱走了调。仅仅四个字,便把女子特定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细微而有层次。“纤手掩香罗”一句补足前意。含羞也好,倚醉也好,她总要流露出女人两颊的朵朵红云。于是她的纤纤玉手拿起一块香罗帕,把红云轻轻掩住。淡淡一笔,歌女的内心活动纤毫毕现。她的心里还在想着心中的男子。倚醉不足,掩帕又不足,遂偎在花边,映在烛前。但就在花影烛光的掩映下,她终于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不时地向那位男子暗送秋波,偷传深意。

下片写别后。那位男子在词中始终没有出现,他究竟是多情抑或负心,不得而知。但从词意看,一从别后,他好久没有回来,甚至连书信也未寄过。因此这位女子陷入了深深的离愁之中。她日思夜盼,常常把红的看成绿的,两眼已经发花。为了躲避这相思之苦,她索性什么也不看:“翻脉脉,敛双蛾。”一个“翻”字,使词意发生很大转折。这女子原来是殷盼之极而目迷心乱,于是索性什么也不看,颦眉独坐,从这一转折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痛苦之深。

以上都是写女子的外在表现,至“相见时稀隔别多”,则纯为情语,可以视作这女子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过去人生常有的缺撼:“别时容易见时难。”“隔别多”,不仅说常常离别,而且也指相别时间之长。相别时间究竟多长,下两句作了补充:“又春尽,奈愁何。”从这两句看,他们的分别应在去岁春间,此时已是又一个春尽,而男子依然未归,难怪这女子盼望得如此殷切,只得长叹“没奈何”。

《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此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多用动词,上片写内心活动,连用了“含”“倚”“掩”“偎”“映”“传”“入”等七个动词,层次鲜明地展示了感情变化过程。二是注意点染。上片“偎花映烛”,是在描写情绪过程中点染一下环境气氛,并带出饯别的时间是在春夜。花烛交辉,气氛恬静,再映以红颜,则美如图画了。下片“相见时稀隔别多”,是以实语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既点出了离别主题,也起到化实为虛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耒

张耒

北宋大臣、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崇宁五年冬至大观元年(1106—1107)左右,归居淮阴。晚年留居陈州(今河南淮阳)。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擅长诗词,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