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老子 〔先秦〕 老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7)(1)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2),功成而不有(3)衣养(4)万物而不为主(5),可名于(6);万物归焉而不为主(5),可名为(7)。以其终不自为(7),故能成其(7)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1)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小:渺小。

(7)大:伟大。

文学赏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作者简介

老子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