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

杜牧 〔唐代〕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河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湟地区人民,讥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的统治者,风格劲健而不枯直,意境阔大而显深沉,笔锋斡旋之中可见冷光四射,直刺麻痹已久的人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元载(2)相公曾借箸(3),宪宗皇帝亦留神(4)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5),忽遗弓剑(6)不西巡(7)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8)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唯有凉州(9)歌舞曲(10),流传天下乐闲人(11)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

(1)河湟:指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一带,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2)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3)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4)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5)旋见衣冠就东市: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唐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汉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6)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7)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8)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吐蕃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9)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10)歌舞曲:此指以凉州命名的乐曲。

(11)闲人:闲散之人。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其创作时间当在大中三年(849年)唐宣宗趁吐蕃内乱收复河湟地区之前。

拼音版

huáng

yuánzàixiànggōngcéngjièzhùxiànzōnghuángliúshén

xuánjiànguānjiùdōngshìgōngjiàn西xún

yángsuīróngbáidānxīnjìnhànchén

wéiyǒuliángzhōuliúchuántiānxiàxiánrén

作者简介

杜牧

杜牧

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