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寻梅

乔吉 〔元代〕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仙子·寻梅》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先写寻梅的艰难,接写意外发现梅,最后写与梅别后的怀念。全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失意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运用白话,自然而精巧,是其所长。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冬前冬后几村庄(1),溪北溪南两履霜(2),树头树底孤山(3)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4)酒醒寒惊梦(5)笛凄春断肠(6)淡月昏黄(7)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注释

(1)几村庄:谓走过不少村庄。

(2)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3)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4)缟袂绡裳:形容梅花风姿绰约的神态。缟袂,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5)酒醒寒惊梦:意谓醉卧梅树下因寒气侵袭而惊醒。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天寒日暮,醉憩酒店旁,梦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与之共饮为乐。酒醒后发觉自己宿于梅花树下,始悟所梦乃梅花仙子。

(6)笛凄春断肠:指笛声引起惆怅感伤,因古笛曲有《梅花落》之故。

(7)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此处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用以传达梅花的风貌和神韵。

创作背景

乔吉一生不曾显达,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其作品内容也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会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水仙子·寻梅》这首曲子就是作者这种心理的折射反映。

拼音版

shuǐxiānzi··xúnméi

dōngqiándōnghòucūnzhuāngběinánliǎngshuāngshùtóushùshānshànglěngfēngláichùxiāng xiāngfénggǎomèixiāoshangjiǔxǐnghánjīngmèngchūnduànchángdànyuèhūnhuáng

作者简介

乔吉

乔吉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

乔吉(1280—1345),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游寓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散曲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散曲两大家。论及乐府作法,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对戏曲理论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散曲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任讷辑为《梦符散曲》。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篇。所著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