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清代〕 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记九溪十八涧》是近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情景。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沿溪而行,紧扣九溪十八涧自然景观的奇绝特征,通过对奇山怪石等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了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山石巧怪、树动花摇的怡人景色。文章从细处着笔,动静结合,景物描写生动有致;寓情于景,趣意盎然,语言洗练,清新脱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龙井山(2)数里,溪色澄然(3)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4)。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过了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进入了视野,这是九溪往北去的支流,这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往上走,就是从龙井山开始的。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5)踵趾错互(6),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7)西(8),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溪流是流经万山之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但是却有很多的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蓊蓊郁郁,茂盛苍翠,不能分辨出上山的路途。沿着溪流找山路,看得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的路似乎有阻碍,等我们走过去却又发现有路。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9)其流。水石冲激,蒲藻(10)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11),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12)犹见沙石。

所有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作涧,总共有十八条涧,恰是九条溪的一倍。我碰到涧就停下来,发现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溪流里。流水和石块撞击,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那些稍深一点的地方,纵使积下了很深的水,也还是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13),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14)。怪石折迭(15),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16)状。即林表(17)望之,滃然(18)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19)。出山已亭午(20)矣。

山上有很多的茶树、枫树、松树。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的路上,岩石更加地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聚集并随风摆动,就像是老人稀疏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匣子一匣子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云气四起。杜鹛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当我们走出山坳时,都已经是中午了。

光绪己亥(21)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22)吴小村(23)长乐(24)高凤岐(25)钱塘(26)邵伯䌹(27)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一起出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风歧、钱塘人邵伯䌹。

注释

(1)九溪十八涧:在杭州龙井南,距西湖约十余公里。溪流呈“丫”字形,东支汇九条溪水,故名九溪。西支汇流成涧,以倍于“九”称十八涧,合称九溪十八涧。注入钱塘江。

(2)龙井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出产名茶龙井茶。

(3)澄然:清亮的样子。

(4)杨梅坞:在白鹤峰下,九溪东支发源地。

(5)堑:低下。

(6)踵趾错互:指山脚交错。踵趾,脚后跟、脚趾。错互,犹交错。

(7)瞥:瞥现,很快地发现一下。

(8)匿:隐没,隐藏。

(9)亘:横贯。

(10)蒲藻:水草。蒲,水生植物,又名香蒲。藻,水草总称。

(11)沮洳:地低湿。

(12)渟蓄:汇聚。

(13)春箨始解:春天新竹生长,笋壳开始脱落。箨(tuò),竹笋壳。解,脱落。

(14)晞发:晒发使干。晞(xī),干。

(15)折迭:重叠。

(16)函书:一匣子书。

(17)林表:林梢;林墙。

(18)滃然:云气涌起貌。

(19)翳吐:或隐或现;时而遮隐,时而吐现。

(20)亭午:正午。

(21)光绪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

(22)达县:清县名。今属四川省达川市。

(23)吴小村: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24)长乐:清县名,即今福建省长乐市。

(25)高凤岐:福建长乐人,字啸桐,号媿室主人。光绪举人,官至梧州知府。

(26)钱塘:清县名,今属浙江杭州市。

(27)邵伯䌹: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创作背景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市西湖龙井南,流水潺潺,万壑争流,峰峦叠翠,山色葱茏,为西湖名景之一。当时作者屡次上京应礼部试,均不第,因此到杭州任东城讲舍讲席。文章为作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友人同游后所记。

文学赏析

《记九溪十八涧》这是一篇语言隽秀,意境清新明丽的游记散文,作者仅用二百余字,就把九溪十八润的峰回路转、溪涧交错的山水形势,以及“水石冲激”“春箨始解”的川流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这篇文章共分五个自然段,除却开头和结尾两段,真正的记游文字只有三段。第二段是写九溪十八涧的地理形势,这里的山是“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这里的水是“道万山中”“东瞥西匿”;这里的游径是“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前若有阻而旋得路”。这是从总的形势上来写九溪十八涧,作者只淡淡几笔,就把九溪十八涧的“山重水复”的形势表现了出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跟这里写的是相仿佛的意境。

第三段、四段是具体描写景物的文字。第三段是写水,第四段是写山。写水是写的近观景物,“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好像作者俯身观流,水湿麻履一般,描写细腻入微,身入其境。而写山是写远观景物,“春始解,动岩顶”,“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作者是拄杖跳望,秀丽景色乃在视野之中。近水与远山配合,水作近景,山作村托,因而组成一幅山水佳丽的优美风景画面。作者笔墨的成功,由此可见。

作者的选词炼字的功夫也很深。在全篇的景物记述中,作者是一直把自己的身形摆入中间的,他记叙了他游这些景物的全过程。但是,他却没有花费更多笔墨记述行止、跋涉,而是选择了一些很恰当的词汇,在描绘景物之中,竟把游人的行影踪迹带了出来。如文章一开始,“余之溯溪”,一“溯”字,交待了逆流而寻的情况。进山之后,没写跋涉曲折,而描绘溪流时以一“瞥”一“匿”,这就既写出溪流的掩映弯流情形,也写出游人不断地行程变化。游览山景时,没写游人如何过能越林,而只用“岩日翳吐”四字,就把人物活动表现出来。山岩是不会移动的,午日虽然飘移而人们难以在瞬间觉察。作者在这里利用对客观景物描绘,而绝妙地带出来了游人的身影行踪,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精到。

作者简介

林纾

林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长庐,福建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清光绪时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文笔也很流畅,在当时影响颇大。晚年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