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柳暗清波路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柳暗清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幺弦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贺新郎·柳暗清波路》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送别词,词的上片描写送别的场景,雨过水涨,绿柳岸边。虽然燕语笙歌,依依留恋,但流波催棹,故人终将要离去;词的下片作者的思绪追随友人扁舟,想象着沿岸风景,远行于千里之外。他远远望见都城和宫殿,带去了无限寄思。结韵一笔折回,抒发难舍之情。全词构造情境,有空灵清杳之美;而抒发情感,则婉若游龙之自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柳暗清波路(2)。送春归、猛风暴雨,一(7)新绿。千里潇湘(3)葡萄(4)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5)。艇子飞来生尘步(6)唾花寒(8)、唱我新(7)句。波似箭,催鸣橹(9)

江边路堤柳树成荫。送别春天,经过暴风骤雨,又是一番新鲜的绿意。碧绿的潇湘水涨,蜿蜒千里,行人解开扁舟想要离去。桅杆旁燕子的叫声,是挽留行人的告白。船艇轻盈飞速地驶来,歌女唱我新词为他送行。波浪似箭,催促响橹。

黄陵祠(10)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11)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12)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13)幺弦(14)诉。

黄陵祠下山峰无数。听那潇湘二妃泠泠的琴音,是在为谁苦情?船到吴地春季已近尾声,正是江面宽阔、水浪平静。我远远望见宫殿檐角,栩栩如生的金凤在上面飞舞。曾经的刘郎重回故地,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是否仍在?满腹离愁,惟凭弦丝倾诉。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

(2)清波路:指江边堤路,又作“凌波路”。

(3)潇湘:潇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称潇湘。

(4)葡萄:形容水色碧绿,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5)又樯燕、留人相语:此句化用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樯(qiáng):桅杆。

(6)生尘步:形容女子娇美轻盈的步态,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7)番:通“翻”,依旧谱,写新词。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8)唾花寒:行容动听的歌声吐露伤感之情。

(9)波似箭,催鸣橹:谓江水中的波浪就像箭一样,好像在催着小船上路。

(10)黄陵祠:即二妃祠。据《水经注·湘水》,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民尊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边黄陵山上。山在湖南湘潭县北四十五里处。

(11)泠泠: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12)金雀、觚棱:饰有金凤的殿角飞檐。

(13)倩:请。

(14)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细,称幺弦。幺,细小。此借指琵琶。

创作背景

辛弃疾自打青年时代投奔南宋朝廷以来,为宦十数载皆任地方官而不得重用,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暮春,时任湖南安抚使的他在长沙送友人舟赴都城临安,临别时写下《贺新郎·柳暗清波路》这首词。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送别情景。起头两韵,点出送别的环境气氛:经过一番狂风暴雨的冲洗之后,春色已归,绿意丰盈,沿江种植的杨柳更是呈现幽暗深绿。这里的柳色是词人即目所见之景,它之所以被浓墨重彩地突出描写,就在于这个场景与离情别绪之间有着早已被确定的因缘,为下文倾诉离愁作好了意象的铺垫和气氛的渲染。三韵接着前韵而来,先用“葡萄”一词,描写千里潇湘春水碧绿饱满的幽美景象。江水正适宜舟行,离人也在解舟待发。而“又樯燕” 以下两韵,词笔反拉,将词人深情挽留行人的情意,借他物、他人侧面表达。作者先化用杜甫的诗句,借绕樯燕子的呢喃留人,写自己的眷恋之情;再旁借轻舟上如同“罗袜生尘” 的洛水女神的佳人唱曲,再次表达自己的留别情意。这位唱着词人新翻句的歌姬,显然是作者邀来的。但是燕语人歌,终不足以挽留行人,此非友人薄情,而是因舟行时间已到,不得不走。上片末韵,留下长波笔直、鸣橹待发的镜头,一笔转回,接着前文中“人解扁舟欲去”的语意,将友人将出发的意思,更促进一步。

词的下片将那被提起又遭到延宕的别情,完全直接地倾泻出来。词人的精神世界里,早已先于东去的行人遨游而去。在他的想像中,小舟经过黄陵山,那里有供奉着娥皇、女英的祠庙,他隐约听到这两位水神曲韵泠冷、曲音幽苦的奏瑟之声,心中惨然不乐。“为谁情苦”,问得十分委婉。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湘娥的哀婉动人的传说,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愁苦。这愁苦既包含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伤感,又包含作者对个人身世命运的伤感。舟行迅捷,来到千里之外的东吴已是暮春。在宽阔而无波浪的长江上,行舟安稳地向前驶去。转眼间就到了京城临安,远远地就可以望见京都的宫殿。此处一“望”一“舞”,临安的皇城气象毕见。“前度”一韵,化用前人诗歌典故,暗指他终于回到故地;此处借用刘禹锡再返京师赋诗之典,明写友人返回临安之事,暗示他对国都的怀恋。词人正值壮年,虽雄心依然,但壮志难申,故而愁绪满怀。结韵“愁为倩,么弦诉”,复转回到离愁的主题。

《贺新郎·柳暗清波路》这首词借为友人的送别,一方面描写对友人的深情挚意,另一方面表达“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抒发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念之情。此词在写景上采用虚实相辅的手法,既写眼见之实景,又写想见之“虚景”,并且在写景中寓寄作者之情,使得情与景有机地融汇于一体;在抒情上又将各种复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与惜别之情,又有对个人内心愁苦的抒发与寄托。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