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
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谓大军主帅李彦佐攻讨刘稹,诏选李郎中赞助军幕;颔联谓李郎中暂随主帅趋赴晋绛行营而路过昭应县;颈联谓刘稹覆灭指日可待;尾联祝李郎中立功受赏。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叛乱者的蔑视,对这次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并通过对李郎中的祝愿来表现自己反对藩镇割据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气势宏大奔放,语言工丽整洁。
将军(7)大旆(8)扫狂童(9),诏选名贤(10)赞武功(11)。
唐朝命八镇节度使率军平定刘稹叛乱,又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
暂逐(12)虎牙(13)临故绛(14),远含鸡舌(15)过新丰(16)。
你以尚书省户部郎中的身份奉命赴行营,我与你在新丰相遇。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18)岂待风。
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筑在危枝上的鸟巢,即将败亡。
早勒(19)勋庸(20)燕石(21)上,伫(22)光(23)纶綍(24)汉廷中。
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刻石纪功,返朝获得朝廷的褒奖。
(1)次:途中留宿。
(2)昭应县:今天陕西临潼县。
(3)户部李郎中:指李丕。
(4)充:临时担任,另有本职。
(5)昭义攻讨:指讨伐昭义镇叛军的军事行营的攻讨使、攻讨副使一类职衔。
(6)昭义镇:辖泽、潞等州,在今天山西南部。
(7)将军:指石雄为西面招讨使主将。
(8)旆:军中大旗。
(9)狂童:狂妄无知的小子,指刘稹。
(10)名贤:指李丕。
(11)赞武功:赞助军事。
(12)逐:追随。
(13)虎牙:汉代有虎牙将军官衔,这里代指行营主将。
(14)故绛:春秋时晋国的旧部,名绛,迁都后称“故绛”,唐朝时为翼城县(今天山西绛县)。讨伐刘稹的军事行营就设在这里。
(15)鸡舌:香名,即丁香。汉代尚书郎朝奏时须口含鸡舌香。李丕以尚书省户部郎中之身份远赴行营,故说“远含鸡舌”。
(16)新丰:指昭应县。昭应县由新丰、万年二县分出,这里不称昭应而言新丰,是为了对仗、押韵的需要。
(17)鱼游鼎沸:比喻叛军刘稹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挣扎不了多久。《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18)鸟覆危巢:指鸟在微弱时的树枝上筑巢,很快就要倾覆。
(19)勒:刻。
(20)勋庸:功勋。《周礼·夏官》“王功曰勋,民功曰庸。”
(21)燕石:燕然山的石头。在今天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抗击匈奴,燕然勒石记功凯旋。
(22)伫:期待。
(23)光:荣耀。
(24)纶綍:指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封赏功臣的诏令。
(25)汉庭:借指唐朝廷。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抗拒朝命。宰相李德裕从维护中央政权的威信出发,坚决主张攻讨,并调集八镇兵马,从四面向昭义镇进伐。李郎中大概是诗人的一位友人,在这次讨伐刘稹的军事行动中,临时充任攻讨使或攻讨副使这些职衔去襄赞军务。诗人在昭应县止宿的路上遇到了他,写了《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这首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