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感怀

樊晃 〔唐代〕 樊晃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南中感怀》是唐代诗人樊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客居异乡的惆怅,后两句以“江头草”四季常青与“岭上梅”十月早开为典型意象,深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通过直接抒情与景物描绘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久居南方、岁月蹉跎的感慨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语言精炼自然,情因景发,情与景融,令人动容。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南路(2)蹉跎(3)客未回,常(4)物候暗相催。

在南方道路上蹉跎前行的旅人还未能返回家乡,常常哀叹自然界的节候变化在催促着岁月的更迭。

四时不变江头草(6),十月先开岭上梅(7)

四季的更替中小草依然保持着绿意盎然,当北方的十月还是秋风萧瑟之时,这里的山岭之上,梅花却已绽放。

注释

(1)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2)南路:南国之路,亦可作南去之路。

(3)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4)嗟:感叹。

(5)物侯:自然界的现象变化反映出季节的不同。

(6)江头草:指故乡长江岸草。

(7)岭上梅:岭,指南岭之一的大庾岭,为通粤要道。张九龄为桂州刺史兼岭南观察使时开凿新路,多植梅花,故又称梅岭。

创作背景

樊晃曾任职汀州。远在福建,白然会产生蹉跎之感、羁旅之愁。《南中感怀》这首诗便是抒写诗人这个时期生活感受的作品。

文学赏析

《南中感怀》这首诗写自己久居南方,岁月蹉距,睹物思归。表现方式是先直接抒情,再以景物渲染烘托。诗的前两句,开宗明义地写自己蹉跎南方,久久作客,至今尚未返回北方的惆怅,常常感叹自己客居他乡,随着节物气候的变化而暗暗催发自已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即由“物候”生发。之所以欣赏这首诗,也就是由于后两句,形象鲜明而又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南中物侯不同于北地的典型特征。南方气侯温暖,江头空气湿润,所以即使是畏寒的小草,在冬天里也不凋零,一年四季葱绿不变。岭上早暖,所以不怕严寒的梅花,在十月里就最先盛开了。这两句诗抓住典型的自然特征,非常概括地表现了南国山水四季如春的美丽风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两句一对,精切自然。

后两句所选择的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暗寓有催人归来的传统含意。“四时不变江头草”,那萎萎碧绿的颜色,早就撩拨着中国古代诗人、文士的归思。《楚辞·招隐士》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也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触发泪下沾巾的归思。王维的《送别》,更直接写出“春草明年绿,主孙归不归”。而“十月先开岭上梅”一句所写的岭上梅花,也是牵动人们思归、怀乡情绪的景物。初唐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是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二语收篇的。诗人善于运用具有特殊寓意的南国自然景物“江头草”和“岭上梅”步染其羁旅之怨、思归之情,是很动人的。

作者简介

樊晃

樊晃

唐代诗人

樊晃(生卒年不详),句容(今属江苏)人,郡望南阳湖阳(今属河南)。开元中登进士及第,又登书判拔萃科。天宝、大历中曾为汀州刺史、润州刺史。与刘长卿、皇甫冉友善,其诗曾入殷璠《丹阳集》。曾集杜甫诗为《杜甫小集》六卷,并为之序,为辑杜诗最早者。今存诗一首。

樊晃的诗

1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