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毛泽东写于1943年。此诗悼念之人戴安澜是国民党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赴缅甸作战中壮烈牺牲。
毛泽东通过这首诗歌颂这位抗日英雄,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戴安澜将军为代表歌颂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协报》。
外侮(1)需人御(2),将军赋(3)采薇(4)。
来自国外的侮弄需要人去抵挡,戴安澜将军受命于危难之中,率部远征,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的《采薇》诗篇。
师(5)称机械化,勇夺虎罴(6)威。
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200师靠英勇善战,勇敢顽强,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
浴血东瓜(7)守,驱倭棠吉(8)归。
东瓜之战中,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坚守住了东瓜重镇,又在棠吉之战中,率领将士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棠吉。
沙场(9)竟(10)殒命(11),壮志也无违(12)。
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丧缅北战场,将军虽壮志未酬,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1)外侮:来自国外的侮弄。侮:欺负,侮辱。此指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御:抵挡。
(3)赋:朗诵。
(4)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5)师:军队。此指戴所率领的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
(6)虎罴:这里比喻凶猛的敌人。罴:见《七律·冬云》(罴)注。
(7)东瓜:一作“冬瓜”,即同古,缅甸南部重镇。
(8)棠吉:缅甸中部地名。
(9)沙场:即战场。
(10)竟:副词,竟然,表示有点出乎意料。
(11)殒命:丧命。
(12)无违:没有违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日军为切断盟国援华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要求,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约十万人入缅作战。远征军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敌人以重大打击。这次作战,远征军主力二零零师长戴安澜部奋勇搏杀,表现最为突出。5月,开始撤回国内。在撤退途中,戴安澜的部队遭到敌人伏击,戴安澜被流弹击中,身负重伤,不幸于5月26日殉国。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同年秋。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葬仪式。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特送挽诗,对这位抗日有功的将领深表哀悼。《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这首诗根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另题为“海鸥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