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1),万水千山只等闲(2)。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3)逶迤(4)腾细浪(5),乌蒙(6)磅礴走泥丸(7)。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8)水拍云崖暖(9),大渡桥(10)横铁索(11)寒(12)。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13)千里雪,三军(14)过后尽开颜(15)。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1)难:艰难险阻。
(2)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3)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4)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5)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6)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7)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8)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9)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10)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1)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2)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3)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4)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15)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