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奉酬永叔见赠》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是对欧阳修赠诗前四句的回答;后四句写对欧阳修的尊敬和受到欧阳修隆遇的感谢之情,是对欧阳修赠诗后四句的答谢。全诗紧贴对方的赠诗,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表达了对欧阳修的酬谢之情,感情深挚,口吻谦谨,用语得体,融化典实也很自然。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3)文章力已穷(4)。
我想要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在,但勤勉学习写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
他日(5)若能窥孟子(6),终身何敢望韩公(7)?
将来如果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精髓所在,就心满意足了,我终生又怎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公?
抠衣(8)最出诸生(9)后,倒屣尝倾广座中(10)。
我跟随在您的诸位学生后面恭敬地前来拜访您,您匆忙出门来迎接,以至于错把鞋子都穿反。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11)为贶(12)岂宜蒙(13)。
能得到您高度重视与褒奖,我惶恐不安,只怕以后因此而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又岂敢坦然承当。
(1)奉酬:为酬答师长而作文字。
(2)永叔: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3)强学:勤勉地学习。
(4)穷:穷尽。形容达到了极点。
(5)他日: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7)韩公: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8)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
(9)诸生:指弟子。
(10)倒屣尝倾广座中:这里化用《三国志·王粲传》的典故: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倒屣:急于出迎,错把鞋倒穿。屣:鞋。
(11)嘉篇:美好诗篇、文章。
(12)贶:赠、赐。
(13)蒙:受。
王安石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之后(1054),赴阙。朝廷先除集贤校理,不就;再除群牧司判官,犹力辞,欧阳修谕之,方就职。欧阳修又荐安石充谏官,留中不出。嘉祐元年,欧阳修再荐安石充馆职,又作诗《赠王介甫》相赠。欧阳修时任翰林学士,是当时主盟文坛的领袖。他虽不认识王安石,却对其才识文章十分欣赏,一再推荐。为酬答欧阳修赠诗,王安石作了《奉酬永叔见赠》这首诗。
《奉酬永叔见赠》此诗的首联提出两条端绪,以为一篇之脉。“欲传”句,强调自己的理想是传承先贤道义;“强学”句,则谦称自己的文章已经难得有多少进步了。领联分承首联,“他日”句,说自己以孟子作为传承道义的榜样;“终身”句,则说自己的文章无论如何努力也是难以达到韩愈的境界的。这四句都是为了回答欧阳修的“后来谁与子争先”之类的评价和期望的。其中既有自谦也有自信。颈联两句,一说自己若是作为欧阳修的弟子,也只能排位末座;然而欧阳修却偏偏赏识自己。感戴之意被形象地表达出来。末联就得到赠诗而表达过蒙宠信的惶恐。
以王安石的才华,可以说开头诗句“强学文章力已穷”是自谦之词,同时也暗示了他更注重传播孟子道义的壮志;三、四句“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表达了王安石求学不止的理想和追求;诗的后四句写出了王安石对欧阳修的尊敬,以及欧阳修爱惜人才奖掖后辈之举让王安石感到受宠若惊,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不然只怕自己徒有虚名,唯恐辜负前辈的重望,甚至不敢心安理得地接受欧阳修的赠诗。
《奉酬永叔见赠》全篇紧紧围绕欧阳修的赠诗,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欧阳修的酬谢之情。此篇起句突兀,而议论从容。语言朴实,但命意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