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泗州僧伽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抒写作者一行人能顺利过江不是因为得到神的帮助,把一向无法摇撼的祈神祷佛说得毫无道理,指出神道的虚妄。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我昔南行舟击汴(3),逆风三日沙吹面。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4)。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回头顷刻失长桥(5),却到龟山(6)未朝饭。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至人(7)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8)。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欲雨刈(9)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10),告物应须日千变。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11),去无所逐来无恋。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12)。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不嫌俗士(13)污丹梯(14),一看云山绕淮甸(15)。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1)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
(2)僧伽:唐高僧,西域何国人,俗姓何。龙朔初入中原,卒葬泗州,建塔供养,即僧伽塔。
(3)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4)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5)长桥:在泗州城东。
(6)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7)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
(8)便:便利。
(9)刈:收割。
(10)遂:如愿,顺意。
(11)悠悠:遥远莫测。
(12)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指韩愈《送僧澄观》诗。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13)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
(14)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15)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泗州僧伽塔》这首诗。一说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经过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