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其二

苏轼 〔宋代〕 苏轼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纵笔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反映了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第二首诗以恬淡的笔墨描写处境的寂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父老争看乌角巾(1),应缘曾现宰官(2)身。

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注释

(1)乌角巾:隐士之冠。许浑诗:“归卧养天真,鹿裘乌角巾。”

(2)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拼音版

zòngsānshǒu··èr

lǎozhēngkànjiǎojīnyīngyuáncéngxiànzǎiguānshēn

biānsānchākǒuxiéyángshùguòrén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