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旅顺

黄遵宪 〔清代〕 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颭。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哀旅顺》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一首七言古体咏史抒情诗,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海水一泓(2)烟九点(3),壮哉此地实天险 。

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九点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4)红衣大将(5)威望(6)

一座座炮台屹立夕唬发怒,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下有深池(7)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8)

下面有海湾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最高峰头纵远览(9)龙旗(10)百丈迎风(11)

站在最高峰上向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长城万里此为堑(12)鲸鹏(13)(14)图一(15)

万里长城以此为天堑,列强都想到此将指染。

昂头侧(16)眈眈(17),伸手欲(18)终不敢 。

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于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19)万鬼(20)聚谋无此胆 。

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21),闻道敌军蹈背来(22)

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

(1)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

(2)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

(3)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4)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

(5)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

(6)俨:庄重,整齐。

(7)深池:指大船坞。

(8)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9)纵远览:放眼远望。

(10)龙旗:清朝的国旗。

(11)颭:招展,飘动。

(12)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

(13)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

(14)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

(15)啖:吃。

(16)睨:斜视。

(17)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

(18)攫:抓取。

(19)撼:摇,摇动。

(20)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21)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

(22)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日寇围攻旅顺,主帅溜之大吉,军心唤散,仅有残兵抵御。五天后,清廷重要军港旅顺失守,日军屠城数日。消息传来,诗人悲戚异常,愤然写下了《哀旅顺》这首诗。

拼音版

āishùn

hǎishuǐhóngyānjiǔdiǎnzhuàngzāishítiānxiǎn

pàotáihǎnhóngjiāngwēiwàngyǎn

xiàyǒushēnchílièjiànqíngtiānléihōngdiànshǎn

zuìgāofēngtóuzòngyuǎnlǎnlóngbǎizhàngyíngfēngzhǎn

zhǎngchéngwànwèiqiànjīngpéngxiāngdàn

ángtóushìdāndānshēnshǒujuézhōnggǎn

wèihǎitiánshānhànwànguǐmóudǎn

cháojiěchéngjiéhuīwéndàojūndǎobèilái

作者简介

黄遵宪

黄遵宪

清朝著名爱国诗人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出使过日本、英、美诸国,有爱国思想,对中法、中日之战反对屈辱外交。著有《人境庐诗草》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