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是清末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听闻沙俄出兵东北攻陷沈阳后的抒怀之作。诗中对沙俄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政府的畏敌卖国,表示了痛恨;诗中诗人雨夜不寐、独立苍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全诗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抑郁。
千声檐铁(1)百淋铃(2),雨横风狂(3)暂一停。
风声雨声一直不断,只是狂风暴雨暂停一时。
正望鸡鸣天下白(4),又惊鹅击海东青(5)。
正指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可使人震惊的是帝俄竟侵占中国东北。
沈阴曀曀何多日!残月(8)晖晖(9)尚几星。
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
斗室(10)苍茫(11)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我独自站在狭小的住室里望着迷茫的夜晚,在许多酣睡的人家里又有几人觉醒。
(1)檐铁:檐马,或铁马,用金属薄片制成,悬在屋檐下,风吹相击而发声,此处借代风声。
(2)淋铃:原指风铃声,相传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夜雨,闻风铃声,作《雨霖铃·伤别》。此处借代雨声。
(3)雨横风狂:狂风暴雨。
(4)天下白:指天亮,比喻时局好转。
(5)鹅击海东青:借指帝俄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鹅:谐音俄,指帝俄。海东青:鸟名,雕的一种,产于辽东,善擒天鹅。此处借指中国东北三省。
(6)沉阴:久阴。
(7)噎噎:形容云气阴暗,比喻国势危急。
(8)残月:天将明时的月亮。
(9)晖晖:明亮,此处指星、月之光。
(10)斗室:形容住室狭小。
(11)苍茫:形容夜色迷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八国联军侵略清朝,沙皇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帝俄又威胁清政府签约,妄想独吞中国东北三省。当时,诗人正革职家居,对帝俄侵略野心满怀愤恨,特写下《夜起》这首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