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

施闰章 〔清代〕 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舟中立秋》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时光易逝,颔联写诗人看到的秋景,颈联写诗人烦恼的原因,尾联抒发诗人无奈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垂老畏闻秋,年光(1)逐水流。

人老了,总是害怕听到别人说秋天到了,时光像水一样的不舍昼夜的流逝。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乌云笼罩,岸边的小草显得很低沉,大雨催乱了滩水边上的小船。

时事诗书拙(2)军储(3)岭海(4)愁。

因死读诗书,应付繁忙的政务很拙劣,此时还要为两广军队的储粮发愁。

洊饥(5)有岁(6),倚(7)西畴(8)

连续多年的饥荒终于在今年有了好收成,依靠着船桨望着西边的田野。

注释

(1)年光:时光,岁月。

(2)时事诗书拙:谓由于死读诗书,因而拙于应付此事。

(3)军储:军队的储粮。

(4)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而地处偏僻。

(5)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

(6)有岁:好年成。

(7)棹:船桨,借指船。

(8)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创作背景

《舟中立秋》此诗记立秋日舟中所见所感。连年的饥荒,垂老的身世,眼前荒凉的江景,融于一体,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痛,真实地透露了清初社会的黑暗。

文学赏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芷是东风骀荡的春日。倘说那时还曾满怀ff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萧水、章门三日路”的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眼看就要临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怅惘?此诗开篇以“垂老”映对“秋”节,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叹,正表现着许多仕人步入衰秋时共有的苦涩之情。

而且诗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风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则船行江河之间,鸥飞白帆之上,虽说也难免会感到“水阔孤帆影,秋归万叶声”的清寥,毕竟还有青峰黛峦可眺、麦气豆香可赏.现在却是“阴云”沉沉、“急雨”敲篷,诗人所见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滩舟的颠荡乱雨之景了。“阴云沈岸草,急雨乱滩舟”二旬,即从眼前实景落笔,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动态画面。作为诗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点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已变得怎样阴郁和纷乱。

施闰章是一位优时悯乱之士,他的思绪,无疑要比寻常的羁旅之客深沉得多。这些年来,国家时局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晚明桂王虽已被吴三桂征平,郑成功、张煌言领导的义师,却依然坚持着悲壮的抗清斗争。为了安靖东南,清政府调动重兵,屯驻江浙皖赣一带。康熙三年秋七月,还发动了钲台湾”之役。施闰章对动乱的时局颇为担忧,在《中秋对月》诗中,即发出了“好酌清尊满,休教恨白头。不知今夜月,几处战场秋”的叹息。但身为一介饱读“诗书”的文士,他对安定苍生又能有多大作为?“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

作者简介

施闰章

施闰章

清初政治家、文学家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今属安徽省)人。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山东学政。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应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郎,预修《明史》,转侍读。工诗,与山东莱阳的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诗风淡素高雅,影响颇大,时称“宣城体。”著有《学馀堂文集》《学馀堂诗集》《蠖斋诗话》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