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园父

冯子振 〔元代〕 冯子振

柴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

辘轳边抱瓮浇畦,点点阳春膏雨。

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

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边饮处。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鹦鹉曲·园父》是元代文学家冯子振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小令主要是描写田园生活,曲中菜农的生活方式,表现了隐逸的情趣,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全曲写景生动,用典恰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柴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1)

一个驼背的菜农在山前居住,柴门内鸡鸣狗吠,阵阵欢声笑语。

辘轳(2)边抱(3)(4),点点阳春膏雨(5)

老农用辘轳汲水,抱着瓦罐浇灌田地,雨水贵如油。

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

菜花间蝴蝶飞来,又在和煦的春风中双双飞去。

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6)边饮处。

在老瓦盆边饮酒的地方,泉水清香,韭菜鲜嫩,红杏枝头春意浓。

注释

(1)伛背园父:驼背的菜农。伛背,驼背。

(2)辘轳:民间一种安装在井架上绞绕汲水索的起重机具。

(3)瓮: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器,口小腹大。

(4)畦:指菜地。

(5)膏雨:如膏的春雨。俗谚“春雨贵如油”,故称。

(6)瓦盆:古时一种粗糙的陶盆。

创作背景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冬,冯子振留寓京城,与几位朋友在酒楼听歌女御园秀演唱白贲的《黑漆弩(即鹦鹉曲)·渔父》:“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其曲优美,只可惜没有人能和韵,因为这支曲子曲牌格律严格难循。当时在座诸人知冯子振之才,便举酒索和。冯子振一时兴发,运用各种题材,前后步原韵共作了三十八首。《鹦鹉曲·园父》此即为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此曲和《鹦鹉曲·农夫渴雨》不同,乃是描写田园生活的主题。曲中菜农的生活方式,然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抱瓮畦”,乃是暗用《庄子·天地》中子贡遇老农的典故:“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黹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面视之日:‘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首轻,掣水若抽,数如洪汤,其名为槔(“槔”即桔槔,也称吊杆,乃原始的提水工具)。’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色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曲家笔下的菜农,显然具有上古遗风。他一边欣赏“杏梢红”,一边品尝“韭嫩泉香”,自斟自饮,超然物外。这种忘却机心、恬淡困适的生活,正是在黑暗现实中屡屡碰壁、找不到出路的元代文人们理想的精神归宿。而“抱瓮”者,也和“渔”“樵”一样,成为元曲中经典的隐逸者形象。

作者简介

冯子振

冯子振

元代散曲名家

冯子振(1253—1348),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官至承事郎、集贤待制。博学强记,文思敏捷。为文时常伏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而尽辞采华丽,用典恰切,美如簇锦。有《海粟诗》集。所作散曲现存小令四十四首,内容大多抒写闲适生活和隐居乐趣的,风格清丽透脱。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