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

陈师道 〔宋代〕 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示三子》由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后山集》中。元祐二年(1087年)诗人将分别四年的妻儿们接回到身边,得以重新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开头两句追叙见面之前约心情,出语自然,毫不作态。中间四句从见面时的印象写到由于激动而引起的悲喜交集之情,既细腻,又曲折。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全诗语浅情深,耐人回味,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1)即相忘,归近(2)不可忍(3)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已在眼,眉目(4)(5)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6)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了知(7)不是梦,忽忽(8)心未稳(9)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

(1)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

(2)归近:归期临近。

(3)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

(4)略:全,都

(5)省:识,记得。

(6)哂:微笑。

(7)了知:确实知道

(8)忽忽:恍惚不定貌。

(9)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拼音版

shìsān

yuǎnxiāngwàngguījìnrěn

érzàiyǎnméilüèxǐng

lèijìnfāngshěn

liǎozhīshìmèngxīnwèiwěn

作者简介

陈师道

陈师道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