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杜甫 〔唐代〕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白露》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白露时节秋高气爽的宜人景象,展现了诗人乘兴秋游的愉悦心境。诗中先以柑橘挂露的清晨开篇,继而铺陈骑马出园、乘舟入溪的沿途秋景,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尽显游兴之浓,最后言及对秋景的留恋与深入山林可能带来的微妙担忧。整首诗戏笔为之,情意盎然,结尾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白露(1)(2)甘子(3),清晨散马蹄。

柑子上凝聚着点点白露,清晨我骑上马,让它随意散步。

(4)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圃门打开就是山石连着树丛,小船正在流入大江的溪上横渡。

(5)鱼乐(6),回鞭急鸟栖。

靠在马鞍上看喜悦的鱼群,又挥鞭赶马回去,比归鸟还急促。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7)

我知道秋天的果实已渐渐甜美,怕会有许多人踏上我这幽僻小路。

注释

(1)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明显降温。

(2)团:圆。一说指露珠在柑橘上形成,一说指柑橘的果实变得圆大而丰满。

(3)甘子:柑橘的果实。甘,通“柑”,即柑橘。

(4)圃: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

(5)几:指马鞍。《八哀诗》(其五):“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6)鱼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用其意。

(7)蹊:小路。由于采摘果实的人多了,故而“多蹊”。

创作背景

《白露》此诗宋人黄鹤订于大历二年(767)秋作于瀼西,以首句“白露”为题,乃咏秋候也。

文学赏析

一生坎坷的杜甫对白露节气似乎有着更多的情感共鸣,一首《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了白露之夜的深秋情境和自己内心的清寂悲凉。而这首《白露》则用平白的字句将白露时节的另一面——秋高气爽描画得情意盎然。

《白露》全诗描述的是诗人乘兴秋游,行船走马,赏景观鱼,好不畅然。首联提笔点题,道出时节,交代来意:在柑橘上结出了露珠的清晨,信马出游。颔联继而铺陈沿途秋景,骑马出园圃,一路树木、山石相连,转而乘舟缓缓驶入河溪。颈联由写景转写人,记述出游中的乐趣:在船上倚案玩赏溪水中的鱼群,上岸后回马驰骋惊起了栖息在山林中的飞鸟。此处与上联形成呼应,颔联写静,先陆上再水中;颈联写动,却是先水中再陆上。一水一陆,一静一动,看似字句平常,实则妙趣横生,为全诗的妙处所在。

尾联作收,两个字颇堪玩味:首句先写出游赏足秋色之美,一个“渐”字如同为这幅秋游图景引入了一条时间轴,全诗显得立体饱满,诗人是带着读者一路赏景,一路体会,越走越发现秋色之美;最后一句诗人用一个“恐”字,将此次出游意犹未尽却又不敢为观赏景色而在山中走得太深的那种既不舍又有点担心的纠结情绪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末句“幽径恐多蹊”,诗人诗心往往言在诗外,让人仔细品来仿佛诗人还有言外之意,而诗意也就由此被发散出去,余味绵绵。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