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老子 〔先秦〕 老子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译文注释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治人事天(1),莫若(2)。夫为(2),是谓早服(3)早服(3)谓之重积德(4)重积德(4)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5),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6)之道。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文学赏析

首先谈「治人事天,莫若啬」。上面提到,「啬」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独特的。老子把「俭」当作「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要「俭」才可以进一步扩大生活的范围,否则必死矣。张松如说:「啬者,亦俭也。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顷及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老子认为大而维持国家的统治,小而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也』。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如果强调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就未免只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不见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实质。」(《老子校读》第331页)

作者简介

老子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