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一

秦观 〔宋代〕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是宋代词人秦观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追溯汝南水灾的历史,重在探素造成水灾的政治、军事原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茫茫汝水抱城根(1)野色(2)偷春(3)烧痕(4)

茫茫的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田野发青,淹没了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千点湘妃枝上泪(5),一声杜宇(6)水边魂。

一千点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一声死后化为杜鹃的杜宇的哀鸣。

遥怜鸿隙陂(7)穿路(8),尚想元和贼(9)负恩。

对鸿隙陂的涨溢为害而感到怜惜,还在想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粉堞女墙(10)都已尽,恍如陶侃(11)梦天门。

城墙都已经化为灰烬,仿佛东晋大臣陶侃,后来成为了八州都督。

注释

(1)汝水抱城根: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故蔡州亦称悬瓠城。

(2)野色:田野之色。

(3)偷春:谓偷春色而先发青。

(4)烧痕:指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5)湘妃枝上泪:指传说中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据张华《博物志》载,舜南巡,驾崩于苍梧,二妃奔葬,哭帝极哀,泪染湘竹,竹为之斑。妃死后为湘水神,染泪的斑竹亦名湘妃竹。

(6)杜宇:相传为古蜀帝名,死后其魂魄化为杜鹃,呜声悲苦,啼血乃止。

(7)鸿隙陂:一作鸿池陂、鸿却陂,故址在河南汝南县治东南,跨汝河,容纳淮北诸水,滋润州郡沃土,然亦涨溢为害。

(8)穿路:这里指陂水溃溢为害。

(9)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曾擅改汝水故道,为害百姓,后为李想所讨灭。事见《新唐书·李想传》。

(10)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也称女儿墙。

(11)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任蔡州教授时之作。“太守向公”,据《桐江诗话》说即“郡将向宗回团练”。向宗回有“登城诗”,秦观“次韵两篇”。蔡州州治所在的汝南,有汝水流经城旁。诗人在《汝水涨溢说》一文里说,“汝南风物甚美”而“水潦为患”,入夏以后,“道路化为陂波”,“城堞危险,湿气熏蒸”,“岁岁如此”。文中所作介绍,对了解此诗写作背景,很有帮助。诗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时,由郡城地理形势、眼前景物生发出有关历史与现实的感叹,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火种田中的“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如同就在诗人眼前。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贻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宗回,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

作者简介

秦观

秦观

北宋文学家、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年)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