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行

郭祥正 〔宋代〕 郭祥正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山行》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首四句写金山孤立江中的雄奇瑰丽。接四句,诗人把自己加入景中,为以下放手写登临所见做准备。“卷帘”以下八句,描绘奇观异景。由山之奇,水之奇,诗人进一步想到了蓬莱仙境,诗转入议论,将两者相比,加深景物给人的感觉,然后以依依惜别作结。这首诗极富李白诗的浪漫色彩,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阔宏大,造语奇崛闳肆,音节浏亮流转,在宋人七古中别具一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金山(1)(2)沧溟(3)中,雪崖冰柱(4)仙宫(5)

金山缥渺隐现在茫茫江水中;雪浪澎湃,冰涛直立,浮沉着山上的仙宫。

乾坤(6)扶持(7)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山自古以来支撑着天与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悬挂在它的西和东。

我泛灵槎(8)出尘世,搜索异境(9)神功(10)

我乘着只小船来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尘世;探幽访奇,这神异境界中的景物,真如鬼斧神功。

一朝登临重叹息(11)四时(12)想象何其雄!

登上山顶禁不住再次感叹,想象这儿四时的景色该是何等地雄壮恢宏。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夜间卷起了高阁的帘子,北斗就挂在窗前;巨大的鲸鱼在江面上吹起浪花,直喷高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13)搥蛟龙。

毁坏船只、冲破堤岸只是小事一桩;往往可见到霹雳震响,击打着蛟龙。

寒蟾(14)八月荡瑶海(15),秋光上下磨青铜(16)

八月里月光明媚摇荡着清澈的江水;水天一色,月亮似乎随着江水被上下摩弄。

鸟飞不尽(17)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傍晚的天空一碧如洗,乌儿在天边飞翔;一阵阵风吹过芦苇荡,把悠扬的渔歌不时传送。

蓬莱(18)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19)遥应同。

久闻海上蓬莱仙岛的胜境却无法前往,眼前这难以比拟的壮丽景色想来与蓬莱相同。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20)会谁能穷?

潮水上涨又退落,白天过了又是夜晚;万物与气运相会,有谁能把它的奥妙完全弄懂!

百年形影(21)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22)

人生百年不必飘泊承受无尽的苦难,我想就在这里安度余年,从从容容。

白云南来(23)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24)

远远望见白云从南面飘来,又使我目送着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思乡的情衷。

注释

(1)金山:在江苏镇江西北,原在江中,明代后沙淤成陆,与南岸相接。

(2)杳:遥远。

(3)沧溟:这里指烟霭弥漫的大江中。

(4)雪崖冰柱:形容金山聋立江中的檬子。

(5)仙宫:指金山上寺院亭阁等建筑。

(6)乾坤:天地。

(7)扶持:搀扶,辅助。

(8)灵槎:即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中的木筏。《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

(9)窥:探看。

(10)神功:神人玄妙神奇的功绩。

(11)重叹息:因惊奇而感叹不已。

(12)四时:朝、耋、夕、夜属一天之四时;春、夏、秋、冬属一年之四时。链这里主要指一天之四时。

(13)霹雳:巨大的雷声。形容江清的声势。

(14)寒蟾:指秋月,古代神话以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

(15)瑶海:代指长江。

(16)青铜:青铜镜。

(17)不尽:不出。

(18)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泛指仙境。

(19)绝致:绝妙到达极点。

(20)数:自然规律。

(21)浪:徒然,白白地。

(22)安微躬:安顿我这卑微的身躯,等于说在这里居住。

(23)白云南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阎立本)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我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侯云移乃行”。

(24)随征鸿:像候鸟大雁一样应时而归。

创作背景

《金山行》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作者游江苏镇江西北矗立江中金山,见山高景奇,于是以奇绝之景为题材,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夸张神异的技巧,以《金山行》为题咏诗一首,来抒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怀。

拼音版

jīnshānxíng

jīnshānyǎozàicāngmíngzhōngxuěbīngzhùxiāngōng

gānkūnchíjīnyuèfǎng仿xuán西dōng

fànlíngcháchūchénshìsōusuǒjìngkuīshéngōng

cháodēnglínzhòngtànshíxiǎngxiàngxióng

juǎnliánguàběidòujīngjiàlàngchuīzhǎngkōng

zhōucuīànduànshùwǎngwǎngchuíjiāolóng

hánchányuèdàngyáohǎiqiūguāngshàngxiàqīngtóng

niǎofēijǐntiānduànhuāfēng

péngláijiǔwénwèicéngwǎngzhuàngguānjuézhìyáoyīngtóng

cháoshēngcháoluòháixiǎoshùhuìshuínéngqióng

bǎiniánxíngyǐnglàngbiàn便ānwēigōng

báiyúnnánláizhǎngwàngyòuguīxìngsuízhēnghóng鸿

作者简介

郭祥正

郭祥正

北宋诗人

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曾中进士。熙宁年间(1068-1077)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后为王安石所不满,以殿中丞致仕。元丰年间(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诗名,为梅尧臣所赏识。其诗颇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为王安石所称赏。有《青山集》及其续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